兔年春节日益临近,市级非遗项目裘皮工艺品技艺传承人马先华将生肖文化与非遗技艺相结合,精心制作出栩栩如生的裘皮瑞兔系列作品,喜迎新春到来。
“今年是兔年,作为非遗裘皮技艺传承人,我创作了福兔、瑞兔等有吉祥寓意的兔子工艺品,希望大家能在兔年里顺顺利利,吉祥如意。”1月17日,记者来到牡丹区都司镇西马垓村马先华的家中,今年68岁的马先华正在精心制作兔子造型的裘皮工艺品。
工作台上,镊子、钳子、刮刀等十余种工具在马先华手里轮番登场,不一会儿,一个鲜活可爱、栩栩如生的小白兔便呈现眼前,令人爱不释手。
西马垓村是一个回族居住村,有着70多年的裘皮加工历史。20世纪50年代,村民们主要在平面上粘贴裘皮做成玩具,后来渐渐发展成以泥塑为胎型的裘皮玩具。到80年代时,又转变成更加坚固耐放的吹塑裘皮玩具。经过几十年的传承发展创新,西马垓村裘皮工艺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作流程和方法。
“别看这一件小小的裘皮玩具,需要经过好多道工序。”马先华告诉记者,制作一件裘皮玩具分吹塑、粘皮两大阶段,共有塑胎、粘接、刷漆、喷绒、整修等20多道工序,整个制作过程精细讲究。
马先华认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创新。为此,马先华注册了商标,成立了商贸公司,带着自己制作的裘皮工艺品到广交会进行展示,吸引了许多国外订单,产品远销挪威、瑞典、丹麦、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走俏海外市场。
“现在通过互联网,外商只需要把所需要的动物造型影像资料发送过来,我们就能按比例设计出来。”马先华说。
如今,马先华将裘皮制作技艺传授给了他的儿子马崔,这门几十年的传统手工技艺将继续焕发着生机。 文/图 记者 李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