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年前发生在鲁西南的那场定陶战役,是解放战争一开始我军打赢的第一场漂亮仗,为相继而来的“三大战役”决胜全局拉开了序幕。这场战役,因为巧妙运用“分割围歼、各个击破”的高超战术而彪炳史册,因为创造“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惊人奇迹而名闻天下。当时就被毛主席称赞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作战原则的典范,后来又多次点名推荐,都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的文章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场战役作为现代革命战争的经典战例,正式编入了人民军队的军事教科书,广为流传。
定陶战役亦名大杨湖战役,因为这场战役的主战场是在大杨湖村,关键的几场战斗都发生在大杨湖及其周边。“王近山血战大杨湖”是这场歼灭战的重头戏,被誉为革命战争中的英雄壮举。当年,党中央运筹帷幄,刘伯承、邓小平前线指挥,号称“疯子”战将的六纵司令员王近山,率领主攻部队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一举歼灭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三师,活捉敌师长赵锡田,给蒋介石全面围剿冀鲁豫解放区的阴谋以迎头痛击,“大杨湖”由此成为一个威震敌胆的名字。前些年,以铁血战将王近山为主要原型的电视连续剧《亮剑》主人公李云龙,曾经火爆荧屏,李云龙式的干部一直受到社会追捧,又一次引起人们对大杨湖战役的缅怀,大杨湖村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大杨湖现为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鲁豫两省交界处,周边与五个县区毗邻。该村自明永乐年间建村,虽然已有600多年历史,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偏僻乡村。正是1946年9月这场出奇制胜的战斗经历,让这个原本平常的村庄,谱写了悲壮的血与火的传奇,给这块向来贫瘠的土地,植入了血染的红色基因。时隔50年后,一炮走红的李云龙形象及其亮剑精神,神奇地叠加在大杨湖身上,让人们对这个充满故事的村庄,更生发了许多美好的想象。
分享大杨湖的故事,不妨从近代说起。地处边界的大杨湖人,过去长期在社会边缘谋生存。在与封建压迫和自然灾害的抗争中,一向勤劳纯朴、坦诚厚道的大杨湖人,形成了不畏强暴、不避艰险的坚强性格,养成了“民族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早在1840年,为了声援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和抗英的正义行动,村民主动捐钱捐物,并派杜保国等10余人远赴广州资助支援。190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村民同样义愤填膺,又专门派人去天津声援义和团“扶清灭洋”的爱国义举。在这些史上有名的重大事件中,曾经有过大杨湖人的援助之手和呐喊之声。
南湖红船涌起的滚滚波浪,井冈山点燃的星星之火,很快波及地处边远的大杨湖,这里是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较早建立党支部和红色政权的村庄。在济南加入党组织的曹县人王石均,1936年受山东省委特派到家乡做党的工作。他到位后的第一个关注点,就是在群众基础好的大杨湖村筹备发展党组织,先后吸收杜书润等12位同志入党,并于1937年3月建立了杨湖村党支部。紧接着就采用民主选举的办法,组建了村委会、武委会、妇救会等村级组织。仅在对敌斗争形势最严峻的1937年到1940年,大杨湖党支部就陆续发展党员109人,其中本村83人,周边村26人。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党员积极带头,村民携手并肩,抗敌锄奸,惩恶除霸,展开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活动,经受了你死我活的严酷考验。星星之火很快燃成燎原之势,大杨湖成为白色恐怖下的坚强堡垒。
在那场永远难忘的大杨湖战役中,杨湖村人踊跃助军参战,出动精壮劳力300多人,跟随主力部队运送弹药、粮食,抬担架,押送俘虏。组织200多名妇女骨干抢做军需,救助伤员。枪林弹雨中,有10位村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40多人受伤留残。战斗结束后,整个村庄火光冲天,弹痕累累,房倒屋塌,几成废墟。战役总结的时候,野战军首长很动感情地对大杨湖党组织和参战群众给予了重点表彰。
残酷的革命斗争经历,考验并淬炼了大杨湖人。那场战役前后,一批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从这块火热的土地上走出去,投入到更广阔的革命事业中。陆陆续续有40多人,其中参加地方党政领导工作的10余人,参军入伍的女战士10人,上冀鲁豫边区中学学习的15人,后来考上大学深造的4人。这些喝杨湖水长大的热血青年,都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无一人犯错误受处理。杨湖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杜书润、第一批党员杜文仲、杜荷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别担任了部级、厅级领导职务,他们在为党为国鞠躬尽瘁的同时,还心系桑梓,关爱家乡,支持原菏泽地区及大杨湖村加快发展,做了不少惠及民生的好事。第一批女兵杜琴生、杜俊英、杜玉梅,大半生戎马生涯,身经百战,自身荣誉满载,其丈夫也都是战功卓著的老红军,有的还是共和国开国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