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报网首页 |主页 > 菏泽日报 >
上一篇:人生需要陌生感 下一篇: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 开启查体“绿色通道”
桃花源,心灵的故乡
时间:2023-08-24 09:43 来源:网络

丰硕金秋,重返我的祖籍地湖南常德,为的是再访桃花源。东晋诗人陶渊明一篇千古奇文,连同湘西北文化景观和人文精神,在沅江一个拐弯处,唤起人们对于“桃花源”心向往之!“来到桃花源,寻找心灵的故乡……”《辞海》注释:《桃花源记》原型地在湖南常德西南34公里处。我来时,经过近3年闭园改造,暌违已久的桃花源景区蓦然重现,百名书童正放声朗诵《桃花源记》。

胜迹天成桃花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便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切是那么悠然,一切又是那么美好。

桃花源属“江南古陆”,历经五次造山运动,升降交替,自然妙造,胜迹天成。沅江风光带长69公里,汇四十二溪清漳,含九处复水湾洲。其江其岸,艟舫晚渡,绿萝晴画,白马雪涛,楚山春晓,梅溪烟雨,渔村夕照,穿石缭青,水心砥柱,新湘凝绿,仙姑天峡……诸多景观逶迤不绝,扑面而来。

桃源山景区,依山临水,涧转峰回,暮鼓晨钟,猴啼野渡。桃花山景区,两山夹峙,洞天如闭,峪错林翳,斜阳古道,辗转通高,悬池落井。灵境湖景区,峰上嵌湖,湖畔镶峰,山水层叠,鱼踪鸟影。秦人村景区,十里曲峪,关山塞水,唯凭三穴古洞通幽。桃仙岭景区,鸡鸣峪峡谷,两端豁然开朗,宛若源中世外交替处。五个景区环拱之中,亦为佳境。其内秀美田园两百多公顷,而出入口仅三四十尺,因而李白为其点赞:“三十六洞,别为一天”!

这是一个强大的文化符号:桃花源景区与张家界景区、凤凰古城景区共同构成湘西北旅游金三角。

历史上的桃花源,久负盛名。晋朝,道教文化已扎根桃花源,唐朝时为四大道教圣地之一,与峨眉、武当、南岳齐名。古代潇湘八景之一的“渔村夕照”就在桃花源。千百年来,桃花源忙煞古今游人,其人文美景吸引无数文人墨客、羽士高僧来此游历沉吟,逐步整合形成儒、道、佛、傩等多样文化形态。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在此留下珍贵诗文墨迹。

桃花源自东晋陶渊明美文问世,便广为后人就景印证,以至文景声名两盛。该文所述避秦绝境,恰与沅水之滨武陵郡桃花源吻合,被历代文人羽士作为“世外桃源”原型真迹推崇,吟诗题咏,撰事纪志,著文立碑,挥毫入匾,为文坛史库留下宝贵精神财富。唐代诗人王维《桃源行》中“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诗句,为今日桃花绽放胜状之绝妙写照。

桃花源文化始于晋,兴于唐,盛于宋,千古魅力,代代弘扬,融合中国传统田园文化、农耕文化、诗词文化、儒道隐逸文化等多重文化元素于一体,乃中华文化之精华。2001年,桃花源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

走过桃花源牌坊,就是汩汩桃花溪水。沿着桃花溪水前行,有大片桃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与陶渊明描述无异。桃林深处有座桥,过桥不远,见秦人古洞,进洞行数十步后“豁然开朗”,看到“土地平旷”千丘田,“屋舍俨然”豁然轩,桃花源中人宴请渔人之地“延至馆”。

史载,这里早在汉代就以风景秀丽著称,晋朝建起桃川宫等景观。至唐朝,辟有桃花源观光带。宋朝,从沅江畔到桃花山,形成巨大建筑群,可惜元末时毁于火灾。明初得复兴,明末又被火烧。清光绪年间,时任县令余良栋重修陶渊明祠堂,沿山矗起亭台楼阁:问津亭、延至馆、穷林桥、水源亭、豁然轩、高举阁、寻契亭、既出亭、问路桥等,名皆源自《桃花源记》,原貌存今。

今日来游,景点更多,“内八景”计有烂船洲、桃花溪、遇仙桥、秦人洞、空心杉、摩顶松、炼丹台、瀹鼎池。“外八景”则为桃源仙隐、潼舫晚渡、漳江夜月、浔阳古寺、菉萝晴画、楚山春晓、梅溪烟雨和白马雪涛。一景一故事,说来都有趣,仅以“烂船洲”为例,说那武陵渔夫,在桃花山洞口把小船用缆绳系好,然后进入桃花源,在里面住了几天,再返渡口,小船已烂。正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故名。

菏泽日报|牡丹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