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报网首页 |主页 > 菏泽日报 >
上一篇:我省耕地面积连续两年实现净增长 下一篇:小桃子带来“甜”日子
一家三代的芍药情
时间:2023-06-27 10:14 来源:孔博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牡丹区牡丹办事处的菏泽市佳卉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育种园区内,一个头戴草帽的身影穿梭在芍药丛中,她除草、施肥,记录着新培育品种的生长状态,她是菏泽市佳卉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孙桂芬。

“这是‘银边红阁’,属晚期开花品种,花红色,蔷薇型,少数有台阁型。这是‘丽红’,这是‘红升’……”在与记者交谈中,孙桂芬对园区的芍药如数家珍。她向记者展示的照片中的芍药花大而亮丽,颜色纯正,花瓣层层叠叠,特色分明。

“每年芍药花开的时候,我们这里都充满着浓郁的花香,这也是我们家芍药的特点。”孙桂芬告诉记者,育种园区有280多个自育的芍药品种,最具代表性的‘绿宝石’种植面积有半亩,年产切花5000支。产量最高的‘红升’是深红色的芍药品种,颇具古典风韵,传统插花的花艺师偏爱这款,年销售鲜切花近10万支。‘观音台’芍药花期长,它的枝条粗壮直立,花头直径能达到5厘米。花朵为渐变色,周边花瓣浅色,中间深粉色,这也是近年来深受好评的品种。

“我是我们家的第二代花农,我的公公周保文在上世纪70年代便进行芍药的育种与种植,他也是我的老师。”孙桂芬说,公公周保文收集、种植的“桃李艳妆”“金光闪烁”“国红”“黄金簪”“丽红”“牡丹情缘”等优良的芍药品种,填补了菏泽芍药本土栽培的空白,丰富了菏泽芍药品种。

上世纪90年代,周保文创建的菏泽市佳卉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前身——洪生芍药精品园,曾名噪一时。

1997年,周保文培育出国内第一个绿色芍药品种‘绿宝石’。“绿宝石”芍药育出之后,周保文的名字在芍药界越来越响,业内人士称他为“芍药王”。“自此,芍药只有红、黄、蓝、白、黑、紫、粉、复八色的历史宣告结束,如同‘花王’牡丹具有九大色系一样,‘花相’芍药也具备了九大色系。” 孙桂芬向记者讲述起了周保文和芍药的故事。

1970年,周保文还在当地牡丹园做管理者,他发现当地花农非常关注牡丹的发展与种植,而与牡丹并称“花中二绝”的芍药却无人重视,于是就下定决心自己研究芍药的育种与种植。周保文没有上过一天学,大字不识几个,他找到资料就一个字一个字地问,一个字一个字地学。

他不懂什么是定向杂交育种,也不知道人工授粉和远缘关系,只知道有种子就有希望。1980年秋,他开始收集当地的芍药种子,每每得到一些种子他就如获至宝般拿回家。虽然每次的种子都不是很多,但是他一点都不气馁。等种子收得差不多了,他就剥开外壳晾晒。

第一批种子在自家院子种下后,第二年开春,有的种子没有动静,有的种子已经坏了。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到周保文芍药育种的决心,在他几次实验失败的情况下,总结出了种子现采现播的方法,才有了显著的出苗率。这种突破也更加让他痴迷地投入到芍药育种的工作中。几年之后,他种出了多个奇特品种的芍药,有“桃李艳妆”“金光闪烁”“国红”“黄金簪”“丽红”“牡丹情缘”等,在当地造成了不小的轰动。

自1980年开始,在周保文影响下,孙桂芬也走上了培育芍药新品种之路。20多年来,她不间断地进行选种、育种,为了掌握各种芍药的习性,孙桂芬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通过在网上查阅各种有关芍药的资料,向专家以及同行咨询、请教,渐渐地也成了芍药栽培的“土专家”。她开始从自然杂交逐渐转变为定向育种的研究方向,育种的方式由自然授粉转变成为人工授粉,人工授粉的优势是可以选择汲取指定品种的特点去定向育种。

2002年,孙桂芬培育出了几十个新品种,其中最具有特点的就是金环型芍药品种,如玉麒麟、妙玉、凤舞九天等。其中凤舞九天采取的是铁杆紫的直立性和金光闪烁花型的独特性育出的,经过多年的沉淀育出了凤舞九天这款开花奇特的品种。因为学术价值高,园区每年都会吸引各地高校教授带学生和研究生来参观考察。目前,孙桂芬培育芍药新品种已达数百个。其中,已选定、暂未规模种植的新品种200多个;已选定、并有一定规模种植的新品种达60多个。

“做花农是一个蛮浪漫的职业,看着种子从土壤里渐渐长成五颜六色的花朵,有一种很幸福的感觉。但花农也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每年受气候、市场的影响很大。”孙桂芬的儿媳清欢说道。

作为家里的第三代花农,孙桂芬的儿子周诗鹏和儿媳清欢毕业后也参与到新品种研究的行列中,为了更科学地种植与研究新品种培育,周诗鹏进行了专业学习,取得了农业证书,让这个队伍再一次注入了新鲜血液。在芍药盛开期,他们会进行优质芍药母本和父本的观察与选择,并跟着做品种鉴定和标记,同时也参与到给芍药人工授粉的工作当中。

菏泽日报|牡丹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