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报网首页 |主页 > 菏泽日报 >
上一篇:幸福如摩天轮 下一篇:胡鑫宇家属:遗体在学校后山储粮仓库找到, 衣服疑似反穿,“几乎是骸骨”
吕其俭:腹有诗书墨自香
时间:2023-01-31 09:41 来源:褚 海

吕其俭(1932-2018),字固轩,号瓜田老人,山东巨野人。毕业于菏泽农业专科学校,巨野县农业局高级畜牧师。自幼酷爱书画,师从孔文箴,中国老年书画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巨野县人大代表,巨野县政协常委兼文史委员,巨野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巨野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工作之余研读《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等经典,勤于书画,对楷书、汉隶、篆书、金石颇有研习。

陈振濂曾言:“若说今天书法之不及古人,我以为首先不是输在笔墨技法上,而是输在文献与文史的价值上。”他由此而感叹,书法家文史功夫的怯弱是一个致命所在。

陈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书法名家,他的这番话,对于当代书法创作显然具有警示意义。谈到这个话题,令人不禁想起巨野县老一辈书法家吕其俭。他的书法,功夫在字外,旁涉篆刻、绘画、文史、考古诸门类,博学广识、颇有建树。从这个角度而言,如若记述巨野当代文化史,吕其俭当占有浓重一笔。

吕其俭1932年出生于巨野县麒麟镇一个贫苦家庭,自幼酷爱读书,尤喜书画,曾跟随当地书画名家学习多年,打下坚实的“童子功”。1962年7月,他从菏泽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至滕县(今滕州市)农业局畜牧兽医站工作。刚到滕县时,举目无亲,工作条件也非常艰苦。但他苦中作乐,读书以谴兴,其中就通读了《二十五史》,为他后来参与巨野金山考古和编撰多部志书奠定学识基础。与此同时,他重拾书法爱好,日夜临帖苦练,书法水平日益精进,渐渐在当地书画圈崭露头角。及至他回到巨野多年后,仍不时有滕县的收藏者来请他写字,可见当时他的书法在那里已有广泛影响。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1976年底,吕其俭经向组织申请,调到巨野县畜牧局工作。离家十多年,终于回到家乡工作,吕其俭自然心情愉快、耳目舒畅。工作之余,他以读书自娱,与书界交游,凭借较高的学识素养和书法水平,很快赢得当地众多书法作者的尊重。在其子吕学法的记忆中,自他调到巨野工作后不久,经常有一些年轻的书法爱好者登门求教。而他从不以名家自居,尤其对初入门的学书者,总是很热情地接待他们,相互称朋道友、切磋技艺,还时常留他们在家里吃饭。那时,吕其俭一家生活拮据,但他多年来总是省吃俭用,攒钱购买书籍和字帖。在一个经济和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县城,书法资料十分匮乏。尤其对基层的书法爱好者而言,谁若拥有一本好字帖,就会奉为至宝、日夜临习。吕其俭深知书法学习的艰苦和不易,所以一直秉承“独乐不如众乐”的豁达心态,经常将自己收藏的字帖推荐给青年作者临摹学习。所以在多年之后,不少本地的书法家仍一直对他心存感激。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的书法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大批优秀书法才俊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彼时,身处一方基层县域的吕其俭仰观书坛风潮涌动,既未空怀好高骛远之心,也没莽作随波逐流之举,而是默默耕耘于自己的一方砚田,积聚着厚积薄发的文化力量。在这一时期,鉴于吕其俭在文史方面的专长,县有关单位先是抽调他负责编撰全县农业志,后又安排他参与巨野金山大洞的考古工作。这段枯燥乏味的工作经历,看似与书法学习毫无关系,却在无形中让他增添优于他人的学养积淀和创作后劲。

文化的深度,即是书法的高度。深受文化滋养的吕其俭很快迎来其书法艺术的春天,作品频频在省市级重要展览中入选、获奖,并被吸收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概观他的书法,可见其路子很正、取法很广,真草篆隶,诸体皆擅,尤以小楷最为精到。他的楷书以褚遂良为根基,兼取汉隶风骨,融入宋元诸家笔意,用笔刚柔相济、使转自若,结体奇正相生、简约含蓄,气格高古不俗、落落大方。尽管吕其俭的书名日盛,但他一生清贫为乐,淡泊名利,从不拒绝登门求字者,也不拿不满意之作以应酬,更不以字待价坐收润资。至他退休之后,书法以小篆为主,多取法于李阳冰铁线篆,所作的篆书用笔圆活,笔力遒劲,体势沉着,由此可洞观他志气平和、不激不厉的心态。

苏东坡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意在强调字外功夫的重要性。书法之外,吕其俭还精研篆刻、绘画及诗文,均有不俗造诣。他的篆刻,用刀工整稳健、朱白疏密有致、线条凝练爽利,给人以清新雅正之感。欣赏他的篆刻,亦可见其篆书水平之高。他的绘画坚持“以书入画”,题材广泛、风格多异,真情地描绘生活之美和时代风貌。再加上他平日博览群书,常做诗文,由此诗书画印相得益彰、互为滋养,既体现完整的书法形态,也彰显老一辈学人的厚实功底。

菏泽日报|牡丹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