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东明县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东明县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紧紧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强县、现代农业大县、生态宜居名县”目标,认真践行“一二三四”总体工作思路,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坚实有力地迈开了高质量发展新步伐,“十四五”开局呈现新气象。
东明县1—10月份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6亿元,增长22.5%;税收收入16.4亿元,增长50.9%,增幅居全市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142.6亿元,增长26.4%,总量居全市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20亿元,增长30%,总量居全市第一位;进出口总额241亿元,增长38%,占全市总量的一半以上。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为
近年来,东明县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立足该县南北产业特色鲜明、差异显著的发展实际,精心谋划“北工南农”空间格局,蹚出一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东明路径”。北部功能区,主要包括县域北部5个乡镇,该区域主要承载全县工业经济发展任务,全县新上工业项目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项目集中向该区域布局,全力打造“鲁西南千亿级石化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南部功能区,主要包括县域南部9个乡镇和整个黄河滩区,该区域主要承载绿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等发展任务,全力打造全省农业“新六产”示范县。
主动对标新旧动能转换部署要求,在高端化工核心产业上重点发力。东明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园区作为承接项目建设、聚集经济优势、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以大园区聚集大项目、支撑大产业,着力打造“项目高端化、产业集群化、园区精益化”的特色经济高地,加快产业向集群发展、向高端提升、向生态转型。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深入践行“项目为王”理念,按照“重点产业突破”要求,全力以赴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精准对接全市“231”产业体系,策划实施重点工业及配套项目40个,总投资800亿元。其中,东明石化100万吨连续重整项目即将中交,旭阳集团30万吨己内酰胺一体化、中信国安轻芳烃联产等项目加快建设。旭阳集团围绕打造鲁西南高端聚酰胺新材料基地,立足现有装置产能,规划实施了30万吨己内酰胺一体化、环己酮己内酰胺尾气综合利用等一批重点项目,形成了“苯—环己酮—己内酰胺—聚合切片”的完整产业链条,为最终实现从“一滴油”到“一匹布”全产业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重点项目保持了梯次推进格局。
决胜滩建 乡村振兴
作为全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主战场,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戮力同心、攻坚克难、奋力推进,集中开展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复工复产、集中攻坚、决胜冲刺三大行动,1200余名干部日夜钉守村台一线,高频次进行督导调度,全方位做好服务保障,先后攻克了征地调地难、拆迁清障难、引黄抽沙难、沉降夯实难、施工组织难、质量监管难、群众工作难、资金筹措难、选房分房难和搬迁治理难等十大难关,最终夺取了滩区迁建的伟大胜利,圆了12万滩区群众千百年来祖祖辈辈苦苦盼望的“安居梦”“幸福梦”。
新建成的村台社区,以省级美丽宜居村庄标准建设,一村一品、一台一韵,民居全部采用高档、优雅的别墅风格,同时党群服务中心、学校、超市、卫生室等配套完善,绿化亮化美化硬化一应俱全,群众生活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积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大力推广现代高效农业。
日前,地处黄河滩区内黄河生态产业园区内,近千亩水稻开机收割,喜获丰收,亩产量1400斤以上,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也带动了周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距离长兴集8号村台2公里远的东明县万亩虎杖产业园,是全国最大的人工虎杖种植基地。借助虎杖、秋葵等特色农业兴起了乡村旅游产业,村民每月多增收2000元左右,不仅解决了村台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还带动了更多人走上致富路。
着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一大批特色种植业项目发展起来,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乡村发展活力不断显现。
在小井村北二三里处,上百座大棚在阳光照射下闪着银光,这是集设施农业、数字农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小井数字农业产业园项目。常用工人大概有30余人,临时用工最多时一度达到200余人,园区已经成为村民发展致富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