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报网首页 |主页 > 菏泽日报 >
上一篇:3城市试点 机动车驾驶证电子化 明年全面推广 下一篇:美国实际新冠死亡人数或超90万 福奇承认疫情被
“银发族”有了更多养老选择
时间:2021-05-11 10:41 来源:网络

资料显示,中国正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据人社部预测,“十四五”期间,国内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突破3亿,中国将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老年人养老的问题将会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此,“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受访专家表示,老龄化本身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家庭、社会、政府等各方力量,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社会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

养老不能只靠家庭

最近,浙江杭州市民包先生一家格外忙碌:父亲突发脑中风入院治疗,度过危险期后,回到家中休养。由于行动有所不便,洗澡、上卫生间等皆需他人帮忙。“我妈也上年纪了,不能都指着她。”包先生告诉记者。和自家大姐商量后,他决定每周一三五提早1小时下班回家,与母亲一起照顾父亲。十几天下来,包先生不由得感叹:“父母健康时,是帮手、后盾。现在他们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我们自己身上担子重了不少。”

事实上,“四个老人不能同时病倒两位”“一人生病、全家照顾”……类似场景十分常见,让不少人直呼“养老真难”。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现今每百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负担抚养17.8名老人,每6人就要赡养1位老人。

5到10年后,更多独生子女们的父母步入老年,该比率还将继续攀升。老龄人口增加、占人口比重增大,子女们分身乏术,也无法保证老人得到最优护理。仅仅依靠子女能否照顾好老人?长远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此外,中国还有几千万失能失智老人,或因疾病引发认知、记忆障碍,或患病卧床,生活无法自理,需要长期照护。

70多岁的周阿姨坦言,外出时将确诊阿茨海默症的母亲锁在家里,自己并不放心。后来请专人看护,但保姆不讲求方法,不会引导,导致老人情绪激动,不能很好相处,“一个接一个辞职”。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华俊认为:“失能失智老人需要更精细、专业的长期照护,但无论家人还是保姆都不一定做得到,这是养老面对的一大挑战。”

基于这些原因,养老服务应运而生,通过调集社会力量,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标准化服务,转移家属一部分养老负担,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可以预见,未来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有望落地实施,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

养老服务站、医养康养相结合

在家就能享受多元服务

“血压有点高,您还得继续吃降压药。”在广东省罗定市苹塘镇陆奶奶家里,周沙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工小欧一边叮嘱,一边将血压仪袖带从老人胳膊上摘下来。回想去年11月居家养老服务站刚建立时,包括陆奶奶在内的不少人都十分不解:“居家养老”,顾名思义在家养老,建站干嘛?跟我们有何关系?

随着驻站服务小组工作陆续展开,大家慢慢了解到:原来,运行服务站是为向大量不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提供帮助。老人既可提出申请安排专人定期上门探访,也可到服务站享受医疗保健、心理咨询、助餐等服务,参与服务站组织的各项活动。

对于陆奶奶最初的想法,高华俊表示这在社会上并不鲜见,“很多人将居家养老简单理解为住家老人由子女、家属照料,实际上是片面的。居家养老也需要专业人士,上门提供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的社会化服务。”

那么如何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高华俊认为,要打通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链条,更注重发挥社区作用。“社区一边连接本辖区内老人,另一边对外连接各种机构,可以成为平台,疏通居家和机构间的‘堵点’,引导社会力量提供上门居家养老服务,使老人在熟悉环境中获得照料,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

“以前我们说‘居家养老为主,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辅’,‘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三者相协调,表明政府充分意识到要发挥家庭、社区和机构各自优势,促进各种养老服务方式融合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老年学研究所副教授谢立黎表示。

对有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庭而言,仅靠居家养老或提供上门服务,无法完全满足长时段照护需求。这种情况下,更专业的机构养老就凸显出优势,成为最佳选择。在谢立黎看来,失能失智老人也正是养老机构应该接收最多的一类人群。

“对于这些老人,我们应当引入医养康养结合概念,即以老年医疗+健康+服务为理念,将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功能结合,把照看、康复和预防发病融为一体。”她解释说。

过去,医院和机构、家庭无法兼顾治疗和养老,以致患病老人不能长居医院养老,而在机构或家中养老,则无相应医疗保健设备。

菏泽日报|牡丹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