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24日 星期二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扶贫
  □ 刘厚珉

  张倩是清河镇扶贫办的女青年干部,包保的贫困户中,就数花椒林村的李素琴较特殊。

  去年,李素琴的丈夫患白血病,花光20万元积蓄,欠下10万元外债,还是没有留住家里的顶梁柱。李素琴和6岁的儿女成了政府扶持的贫困户。在张倩的扶贫“档案”里,李素琴是唯一因病致贫的“致富能手”。丈夫去世前,李素琴种植大棚蘑菇,一年能增收3万多元,算是花椒林村的富裕户。眼下,李素琴家徒四壁,债台高筑,其窘迫的家境和颓废的精神,使张倩既焦虑又为难。让李素琴脱贫的“精准举措”还是靠其菌菇种植技术。这是张倩的工作目标,也是李素琴的美好憧憬。

  这天,张倩参加县里的扶贫工作调度会,坐在邻座的是青山镇的扶贫干部王强。张倩、王强都是刚刚从事扶贫工作,又都作本次大会的典型发言,对精准扶贫自然感同身受。翌日,王强如约来到清河镇,张倩带其访问李素琴家庭,两人的共同感触是,要想改变李素琴一家的窘境,还是激发其自我“造血功能”。显然,如此精准目标,首先要建立在数万元的大棚建设投资上,即便赎回其为丈夫治病变卖的蘑菇大棚,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难,王强觉得,张倩更觉得……

  隔了一天,张倩赴约青山镇,跟着王强参观其扶贫成果。丹桂园村青年创业能手程远方的蘑菇大棚是王强致力打造的扶贫点。三座大棚里,一排排、一层层的平菇把棚内空间装扮得像溶洞,层岩叠石 ,巍然壮观。王强对张倩说,去年,程远方的妻子遭遇车祸身亡,其既要照顾上小学的儿子,又要管理蘑菇大棚,安置3名贫困乡邻做帮工……

  一户带多户,精准到了点子上,张倩暗自感叹。蓦然,她灵机一动,对王强说,你干脆也帮我一个忙呗!安排我的一个贫困户到你这个扶贫点打工,咋样?”王强一愣,遂反问,“你说的是李素琴?”“你不是也看到了么,李素琴不仅是蘑菇种植能手,还是村里的“蘑菇西施”呢!而且与程远方同命相怜。”王强激动不已,咱俩这扶贫工作可是精准到家了!

  两天后,张倩带着李素琴来到程远方的菇棚“参观”,谈及养菇经验,两人意气相许,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后来,李素琴成为程远方的菇棚种植技术员。再后来,程远方帮李素琴还上了外债。又后来,程远方的儿子、李素琴的女儿一起就读蘑菇大棚邻近的小学……

  冬至,新一茬蘑菇丰收了,大棚门上贴上了又红又大的喜字,张倩、王强是程远方、李素琴的证婚人,两人“精准扶贫的故事”成为乡村美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新闻
   第03版:富民周刊
   第04版:县域新闻·广告
   第05版:文学副刊
   第06版:楼市家居·广告
   第07版:时事新闻
   第08版:专版
黄昏,雪下得正欢
留住乡村记忆
爱是温暖的阳光
风雪归途
春运,温暖的词汇
家风家训 关乎家园盛衰
扶贫
青青的石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