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24日 星期二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住乡村记忆
——简评董传岭《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
  □ 曹圣华

  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社会急剧转型,广大乡村发生历史性巨变,传统乡村日益减少,传统文化严重破坏,乡村记忆逐渐遗失,城乡建设“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现象愈演愈烈。2013年末,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保留农村传统风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关注乡村,留住乡愁,成为社会各界共识。近期,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董传岭博士的新著《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以山东省梁山县为个案》一书面世,把区域社会史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学术高度,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该书2016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共31万字。以位于华北东南部、与新中国同龄的山东省梁山县为个案,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的服饰、饮食、住房、交通、婚丧、节日、信仰、文娱等社会生活变迁进行了深度解读;全书主要内容共分十章,第一章主要从基本概况、行政区划沿革及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概况。第二章至第九章是该书的主体部分,第十章是结语,探讨了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原因,进行理论总结,并提出一系列农村发展对策。

  该书作者致力于学术理念和研究视角创新,凭着他扎实的历史学功底和深厚的学术素养,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知识,整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对传统研究模式“再发掘”并寄寓了厚重的历史情感。作者不辞辛劳地寻找、查阅了大量的民间文献和政府档案材料,采用社会学、人类学的参与、观察的方法,通过“客位”局外观察、参与观察和深入到被调查者的生活“在场”体验,来获得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验证和补充了文献资料的不足。媒体文化和信息技术的捆绑,使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视觉图像力量空前强大的“读图时代”,于是我们用影像记录生活,甚至用影像表达思考,为此作者采取了学界颇为前卫的“图像证史”研究方式,利用众多图片并结合文献记载,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现场说服力,成就了一部生动鲜活的乡村社会生活变迁的实录。

  该书深入系统地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就像本书作者所强调的“变迁是社会生活永恒的主题”,并与新中国成立以前相关联,进行纵向考察和横向比较,使我们充分了解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的轨迹和规律,深化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认识,还提出了一系列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具体措施,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有个很有趣的观察结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村里依靠土地世代传承下来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中国社会,其实就是充满乡土味的中国。董博士的大作改变了我们过去只关注政治史、君王史 ,那种“宫闱秘事”“戏说”式的研究倾向,然后把研究视觉聚焦到乡野村落,庙堂族祠,畅论世道人心,品鉴良风美俗,将“底层化”、“平民化”的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示在我们面前,亲切感人,美不胜收。对今天的读者,读这本书会感受到一股久违的浓浓的乡情在里面,当然还会有悠长的回味和启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简评董传岭《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
~~~——简评董传岭《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
~~~——简评董传岭《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
~~~——简评董传岭《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
~~~——简评董传岭《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
~~~——简评董传岭《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
~~~——简评董传岭《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
~~~——简评董传岭《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新闻
   第03版:富民周刊
   第04版:县域新闻·广告
   第05版:文学副刊
   第06版:楼市家居·广告
   第07版:时事新闻
   第08版:专版
黄昏,雪下得正欢
留住乡村记忆
爱是温暖的阳光
风雪归途
春运,温暖的词汇
家风家训 关乎家园盛衰
扶贫
青青的石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