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20岁的孙智兰与本村同龄青年倪友田处上了对象。那时候,孙智兰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又是一名基干民兵。训练时,她和男民兵一样摸爬滚打,射击比男民兵打得还准,多次参加县里举行的射击比赛,被人称为“神枪手”。不仅如此,孙智兰当年还是很多未婚男青年眼里的“白天鹅”。
“倪友田家的条件不是很好,他上有八旬的老奶奶,父亲长年患有哮喘病,稍微干点体力活就会咳喘不停,加之兄弟姊妹多,生活很贫困。好多亲戚朋友都劝我不要和倪友田处对象,怕我嫁到倪家会吃苦受累。”孙智兰说。
听到家人的劝说,孙智兰有点犹豫。那年冬季征兵,倪友田瞒着孙智兰第一个报了名。这时,又有人劝孙智兰,要是倪友田真的参军了,家里的负担可不轻啊?你可要早作打算。
“听到他报名参军的消息后,我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他是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是自己值得托付终身的人。所以,我不但没有和他断绝来往,还决定和他处对象,并在随后跟他定了婚。”孙智兰回忆说。
倪友田参军后,孙智兰就经常以准儿媳的身份到他家帮着干农活、做家务,伺候年老的奶奶,照顾患病的公公,关心年幼的兄弟姊妹。按当地的民俗,没过门的媳妇是不能进婆婆家的。为此,孙智兰也招惹了不少非议,但为了能让友田在部队安心工作,她顶着世俗流言,在倪家一干就是三年。
有了孙智兰的支持,倪友田在部队不但年年立功受奖,而且第二年就被破格提了干,成了部队一名军官。
1971年冬天,回乡探亲的倪友田和孙智兰登记结了婚。然而,新婚没有几天,一封加急电报又要倪友田抓紧返回部队。孙智兰没有阻拦倪友田归队,而是对他说:“部队需要你,你放心回部队吧,家里有我呢……”
就这样,孙智兰白天种地,晚上做家务,一心全扑在家里,虽和娘家是同村,但孙智兰却很少回去。当时,由于家里没有压水井,所以,孙智兰需要到距家二里外的村机井里打水喝。挑水,对于孙智兰而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时,她身材矮小,打一桶水都拉不上来。为了安全,孙智兰只好半桶半桶地提。到了阴雨天,路滑不好走,孙智兰就找根木棍拄着走。
1980年,倪友田从部队转业,安置到地方工作。1989年,高中毕业的大儿子倪晓杰到了参军入伍的年龄,孙智兰觉得,部队是一所大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孩子要像他父亲那样在部队成才,为国家效力。于是,她说服家人把孩子送到了部队。
大儿子入伍后,一时难以适应部队快节奏的生活,加上身体条件差,每次跑5公里越野都是最后一名,就来信说不想当兵了。孙智兰写信让他安心服役,在部队不能当孬种。
“不久,大儿子又来信了,说了些你们不该让我当兵之类的牢骚话。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收信后的第二天,就和友田赶到了部队,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安抚他。”孙智兰告诉记者。
最终,在母亲的教诲下,倪晓杰的思想有了很大转变,很快就融入到部队这个大家庭中,新兵训练结束时,还受嘉奖一次。入伍第三年,倪晓杰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济南陆军学院。
2000年,孙智兰又决定把二儿子倪晓峰送到部队。当时就有人劝她,孩子他爸当兵时你吃得苦还少吗,再说大儿子也去当兵了,让晓峰留在家里干点儿其他的,不好吗?你看看有几个当兵的家里富的。话虽这样说,孙智兰还是让晓峰到了部队。2002年,孙智兰又把三儿子倪晓强送到了部队。
40多年来,孙智兰先是支持未婚夫参军入伍,后又相继把三个儿子送到部队,期间从未因家庭生活琐事拖过丈夫和孩子的后腿,而是用她瘦弱的身躯支撑着整个家庭,默默无闻地支持丈夫和儿子在部队建功立业。
“我们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但是,我觉得,只有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家庭,用实际行动支持着祖国的国防事业,才能让我们的军队和国防事业更加强大。”孙智兰说。
记者 胡德光 实习生 郭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