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涉足楹联30多年来第489次获奖,尽管有的是全国性比赛一等奖,但我也没这样激动和兴奋过。”
看得出,他完全是在用楹联来体现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偶尔相遇 竟然爱上了它
张贵祥老人清楚地记得,1981年春节期间,正在部队服役的他不经意间看到中央电视台在搞征联活动,所给出的上联是:碧野田间牛得草。当时他感到好奇又有趣,便打算试对一下。平时有些文字功底的他认真分析上联的特点,发现是三个艺术家的名字。于是,他就四处查资料寻找与之有关联的其他艺术家的名字,然后再优选组合。费了一番苦功夫,他终于将下联拟出:金山村里马识途。不想,待央视公布获奖结果,他的撰联竟列其中,且与金奖联仅一字之差。初战告捷,张贵祥异常兴奋:原来自己还真有点撰联的才华!
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真正和楹联相“爱”结缘。
相厮相守 为它辛苦为它甜
1984年,张贵祥转业被安置到单县交通局,由于业余时间较多,这对于钟爱楹联的他来说如鱼得水。
单城是座古城,文化底蕴深厚,热爱文学创作尤其是撰联的更是不乏其人。张贵祥在自己精心专研的同时,广交文友,牵头成立了“楹联沙龙”,与文友们相互切磋技艺,分享楹联创作所带来的快乐。
同时,他还不断关注全国各地关于楹联大赛的启事,每遇必试。为了使每副楹联都力求成为精品,他总是针对活动的内容和文字等要求,做着生孩子般的“煎熬”:走马灯似地跑书店、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历史的和现代的,既有古迹、史实,又有经典、传说。材料备足了,便开始斟酌推敲,优化组合。撰成初稿,还要冷处理,之后进一步雕凿。待到定稿并邮发后,才真正像把孩子生下来。“那叫爽啊!爽身又爽心!”张贵祥乐陶陶地说。
“撰写楹联,做有心人也特别重要!”为此,张贵祥用心良苦:平时,他准备了足够的空白纸条和笔,将其放在书桌、床头、卫生间、窗台和自己的衣兜里,一旦灵感光顾,马上记下来,这偶尔得来的往往是出神入化的佳句啊!一天晚上,睡梦中的他突然惊叫一声“好句”从床上坐起来,吓得老伴心里直打鼓。当他笑嘻嘻地拿起笔在纸条上划拉时,老伴才算松了口气:“天爷爷,我还以为你中邪了呢!”以后,再遇上这样的事,老伴就哈哈笑着给喝彩:“瞧,好句子来了!”
30多年来,张贵祥撰写楹联近3000副,其中千余副参加了各级各类比赛,有489副获奖,仅获得省级以上一等奖的就有30多副。2009年,中纪委、浙江省纪委、国家楹联协会等联合举办了全国“红船杯”反腐倡廉征联活动。张贵祥努力十多天写出的“涛声犹在耳,虽言载覆不由舟,雨骤烟笼,船正何惊三尺浪;荷色总萦怀,莫负廉洁长似水,气新香远,莲清若助一帆风”一联,“闯关斩将”夺得一等奖。他为山西省九峰山纯阳宫灵官殿(吕洞宾修仙处)所撰写的“一鞭醒世间,千家香火连云渺;三眼观天下,九列奇峰带月横”之楹联也在由中央统战部、宗教局、道教协会和当地有关部门面向全球华人举办的征联活动中斩获一等奖,并有幸应邀参加了大殿重建开光典礼暨征联颁奖活动。
此外,他还受国家楹联协会及各地旅游部门之约,先后为徐州景区、即墨古城等撰写楹联59副。
这样执着 究竟为什么
酷爱楹联,张贵祥在单县乃至全市都是出了名的。
“为什么这样执着?”面对笔者的不解,他饶有兴致地说,撰写楹联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充实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以一种特殊方式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为社会倡树新风正气。
“有楹联创作这根线牵着,俺生活有追求,日子有奔头。”张贵祥说,他还借此认识了全国各地的一些楹联爱好者,并与之结成了挚友,经常电话唠嗑,分享各自的创作成果,不失为人生的一大乐趣。
更为重要的是,他还利用组织征联活动推动工作,营造良好经济、社会发展氛围。“这其中的意义,远远超过楹联本身带给我的快乐。”张贵祥深有感触地说,“我是把楹联这种精神的东西实实在在地变成了社会财富。”进入县交通局当年,他就向领导建议举办“交通杯”文明行车楹联大赛活动,结果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行车乱象得以治理。之后,他积极“游说”审计、教育、民政、劳动、计生、文化、公路、供电和税务等部门,参与组织、策划了20多次面向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的征联活动,引得好评如潮。
“就图这些,还不知足吗?”张贵祥感慨地说。
通讯员 张昌伦 傅子栋 孙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