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牡丹区繁荣文化事业提升群众获得感
  本报讯(通讯员 郜玉华 商敬刚)9月30日,牡丹区南城街道办事处中和社区联合长青艺术团、丹香艺术团举办了“迎国庆同创城”文艺演出,精彩纷呈的节目给群众带来了一场文化视听盛宴;10月11日起,该处张楼社区柴庄村举行了为期四天的戏曲演出。在牡丹区,像南城办事处的社区一样,村居自发组织举办较大规模的文化活动已成常态。

  牡丹区持续发力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大力引导文化进农村、进社区,坚持群众演群众看,变单纯“送”文化为群众“演”文化。并鼓励支持民间艺术团、庄户剧团、农民文艺队伍等深入街道社区、田间地头开展文娱演出,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火热局面。牡丹区南城街道办事处已连续举办了五届群众文艺团体赛,每届赛事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文体队踊跃参加,今年的参赛队员已达46支600多人。沙土镇五道街村去年举办了第一届春节村民联欢会,村民们在该村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欢庆春节,展现了新精神新风貌。

  牡丹区坚持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该区乡村实际情况相结合,创新思路,狠抓落实,从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完善基层文化设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入手,着力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加速推进了乡村文化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

  牡丹区大黄集镇组织开展的“文化班车”进村庄活动进行得十分火爆,深受群众欢迎。今年6月份,大黄集镇组织该镇的73支文化队伍,启动了“文化班车”进村庄活动。该活动贯穿全年,采取“一村一站或一村多站,一站一场或一站多场”的演出形式,演出内容大都以群众自编自演的秧歌、舞蹈、戏曲以及反映家乡发展变化的小品段子为主。该镇群众还自发组建了“大黄集镇歌舞协会”,会员已增加到400多人,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呈现出井喷式刚性需求。牡丹区顺势而为,不断加大各层级文化阵地建设,着力打造“15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逐步建立健全了覆盖区、镇街、村居三级的文化网络服务体系。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处、省定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室3个、村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各19个,新增农家书屋34家;组织免费送戏下乡126场,开展文化下基层系列培训活动160次,免费、开放、公益、公平已成为该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词。

  今年以来,牡丹区委宣传部以及牡丹区文联、文体局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文艺进社区”系列文艺演出、曲艺精品展演、“唱响文明乡风,推进移风易俗”地方曲艺巡演等规模文化演出活动200余场次,各镇街每年都多次组织开展秧歌赛、健身操、传统武术比赛等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村居的秧歌队、健身操队等比比皆是,群众自发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村村开花”,让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享受到丰盛的文化大餐,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增强。

  据了解,牡丹区加速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年内将提升改造镇级综合文化站6个,新增农家书屋30家,免费送戏下乡220场、送电影下乡6084场,举办各类较大规模活动200场次以上,深入开展全民健康运动,加速推动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菏泽日报数字报|菏泽日报商业版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新闻
   第03版:富民周刊
   第04版:专版
   第05版:法治菏泽
   第06版:今日牡丹区
   第07版:时事新闻
   第08版:新闻·楼市
牡丹区繁荣文化事业提升群众获得感
牡丹区委中心组组织从严治党专题学习
“三级河长”守护绿水青山
法律援助给力“扫黑除恶”
健康扶贫 奉献爱心
交通志愿服务常态化
李村镇入选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单位
都司镇纪委护航“扫黑除恶”
沙土镇“孝善养老”情暖老人
重阳节,让孝文化深入人心
王浩屯镇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电代煤”开启吴店镇乡村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