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老人回忆,以前村里道路泥泞难行,柴草垃圾堆在路边随处可见。随着农村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修了水泥路,村民们盖起了小洋房。村民的生活好了,但环境卫生却始终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现在好了,我们村彻底变了样。”池跃芹老人告诉记者,近一个月来,胡庄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中,村干部、党员齐上阵,柴草垛不见了,堆积数年的各种垃圾也被清运走了,一个个崭新的垃圾箱、一条条整洁的街道,让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你看,大热的天,干部们还在清理卫生呢!”顺着池跃芹老人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十余位村干部和党员手持铁锨、扫帚,逐一清理垃圾死角。
据村党支部书记刘广建介绍,胡庄行政村共有村民2000余人,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随处可见。为了改善村民生活环境,自4月27日起,驻村工作组、党员、干部、群众齐上阵,一车车垃圾被运出了村。近一个月时间,共清理垃圾100余车,填平大小坑塘10余个。
为了让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该村建立了长效机制并明确奖罚制度。“我们实行组长包片和责任人包片制度,每周评比一次。奖罚明确,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刘广建说,在这种制度制约下,广大村民也开始自觉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干净整洁的街道,摆放整齐的垃圾桶,越来越宜人的生活环境,胡庄村的改变只是牡丹区黄堽镇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的一个缩影。近一个月来,黄堽镇47个行政村、95个自然村全部行动起来。据统计,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出动大型机械950余台次,动用人员6800余人次,清理 “四堆”10万余立方米,拆除房前屋后违法搭建栅栏、铁网等900余处,拆除违规广告路牌700余个,乡村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各行政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为彻底改善该镇农村人居环境,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黄堽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工作思路,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加大对各行政村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情况的考核奖惩力度,深入开展路域、水域、村域、庭院、田园环卫清洁整治行动,督促各行政村和保洁公司提高农村保洁标准和质量,彻底清除积存垃圾,配齐环卫设施设备,落实好保洁队伍,做到环卫保洁全日保洁、全域覆盖,推动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