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9日 星期二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慈善更有力量和光芒
  谢丽

  不久前,笔者去单县一中参加爱心助学人士朱瑞方的“捐资助学仪式”。仪式上,没有鲜花、茶水,媒体中也只有一家当地电视台和报社。老朱掏出带着体温的2000元助学金分别送到两个优秀的贫困学生董建华和马俊手中,遂后把自己书写的以“人生漫漫、奋进不止”的字幅,赠送给两位寒门学子;校方领导、老朱和孩子们一起合影,并对孩子进行勉励和鼓舞。仪式不过十分钟,简短而温暖。被捐助者马俊是位单亲女孩,却十分坚强、温暖而大方:“一直以来,都不觉得自己比同龄的孩子缺少什么。朱老师和社会的关爱,让我感受到社会和人生的暖意……”

  最感人的关怀和救助莫过于此:平等地携手相助,雨里撑伞、雪中送炭般送上一程,让人拥有迎接风雨、向善向好的坚强动力,却不会产生任何的心理负担。

  事实上,在很多地方,人们的慈善意识还远远没有“达标”, 看到摔倒在地的老人,“扶还是不扶”曾一度成为很多人的艰难选择。慈善意识、行为要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从最简单的“日行一善”到明星商贾们动辄千万、百万对灾区、贫困群体的捐助,都是充满了正能量的慈善行为,让人心生温暖的力量。然而,在数目繁多的慈善捐助仪式上,最容易看到的一幕是受助者的满脸悲戚,捐助者一脸的慷慨、救赎的姿态,让人心里生出许多忧虑——不平等的资源“对接”和不匹配的心理情绪感受,能否使被救助者在内心真正产生正能量的激励作用?

  慈善,应当是能够鼓励梦想和催生梦想的土壤,应当开出平等、尊重的理性之花。捐助者应该得到的是更多的尊重和推崇的光芒,而不是持有一脸救助与施予的神态;被捐助者在真实的感恩之外,还应拥有更具体或更深入的情绪和心理感受。惟其如此,才是良性的激励机制和形式,鼓舞更多的慈善、爱心人士投入其中;惟其如此,才会让贫困、弱势群体有机会站在社会舞台的中央,平等地拥有实现梦想的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新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专版
   第06版:健康·广告
   第07版:时事新闻
   第08版:民生·广告
单县:打造“全域公园” 彰显生态文明
致富能人王满意带领群众“摘穷帽”
让慈善更有力量和光芒
农民家门口成产业工人
曹县15个涉企部门公开承诺
鄄城县级公路建设全面启动
武胜桥镇漫画墙扮靓新农村
成武县纪委精准发力树清风
B2科目三考场落户核桃园镇
图片新闻
郓城农民分享旅游“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