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教育是个慢功夫,能点燃一个是一个吧,我不图啥。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以萤烛之光做点贡献,为教育同行,为社区,为社会,带来清风,增添正能量。”
该校副校长孙玉玲这样评价道:魏凤英以她的颖悟、她的执着,在语文课堂上独领风骚。
魏凤英从1995年大学中文系毕业至今,一直在为钟爱的教育教学而努力学习,努力探索。
追求课堂的生命在场
孩子的眼睛虽然看着黑板,但他的思绪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
这时,生命不在场。
上课时,孩子的手里玩着与课堂无关的东西。
这时,生命不在场。
孩子没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这时,生命不在场。
“‘生命在场’就是指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主体参与为基础,促进学生在动态生成中体验生命的独特性,以达到学生生命的和谐。”魏凤英说。
魏凤英热爱语文,热爱教学,追求语文课堂的生命在场,生命参与。2008年9月,在省“新语文杯”课堂教学大赛中,评委被魏凤英震撼,在预先没有设定特等奖的情况下,特地为魏凤英一人设定特等奖,并推选她参加当年12月份在重庆举行的全国比赛,接着她又获得全国课堂比赛特等奖。
提出“生命语文”教学观
依据学情,根据语文的语言性、民族性、工具性特点,她提出“生命语文”教学观 。魏凤英认为语文应该是给孩子一颗心,让其能细腻体察美,给孩子一双眼,让其能敏感观察美,给孩子一个大脑,让其能理性思考,有自我意识。最终,语文教学是为了完美学生的生命。认为成绩只是副产品,能力也是辅助品,最关键的是人的成长,生命的完善。后经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明海教授指导,主持国家级课题“陶冶语文”的实验开展。
静心读书,用心积累,全心教学,教学成绩在全市初中领先:2006年,魏凤英所带班级的中考成绩斐然,语文成绩全市最高;2009中考,全班73名学生报考菏泽一中,考中67名,其中菏泽一中第一、第二、第四名学生均出自她所带的班,语文成绩全市最高;2012年,所带学生在提前保送两名优秀生之后,又有三名同学的中考文化课成绩全市并列第二,语文成绩依然全市最高,三年前的学生又成为了我市高考的状元、榜眼……
提出“生命教育”的理念
魏凤英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与学生管理研究,立足育人,用心付出,提出“生命教育”的理念,提出德育的目的就是给孩子一个习惯——学习新知的习惯;给孩子一个方向——人生前行的方向;给孩子一种情怀——善良美丽的情怀;给孩子一种情趣——自我疗伤、自我快乐的情趣。
主张变群体管理为个体关怀,变知识传授为潜能开发,变训诫灌输为指导引领,变传道授业为人格锻塑,变训练考试为人格养成;提倡培养学生的善良与悲悯、情趣与修养、思维与理智、责任与担当、坚强与韧性。通过课堂陶冶、故事体悟、激励暗示、活动锻塑、书面关注、自身引领,为学生的一生奠基。2013年4月,山东教育电视台“视说新语”栏目曾作上下两集的专题报道,2013年5月,《山东教育报》也曾专版报道。
倾注心血 呵护学生成长
智慧的种子,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梦想的彩虹,需要思想与知识的启迪。在学生毕业前夕,魏凤英每晚10点后,尽心竭力,为每一位孩子写信,指导、劝勉、批评、鼓励,情深意长。学生毕业了,对她的依恋敬仰不减。她所书写的信结集成29万字的《推开虚掩的心门》一书,在我市引起轰动。
在魏凤英还不是省教学能手之前,由于业务好,工作尽力,德行好,她就已被全校400多名教师评为首席名师,现在已是第二届校名师首席。魏凤英按照省市区教研室安排,到其他省、市、县学校送课,做讲座,做培训,默默地做,全力地做,以自己的行动带着大家走。魏凤英说:“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因为做其他的我也不会,我愿意这样做。”
带动社区读书
魏凤英对教育一往情深,对社会无私奉献,辐射引领,带动社区读书。为让语文走进社会,让阅读形成习惯,让文化走进社区,星期天下午,她义务开设陶冶语文读书课,听众年龄不限、身份不限、学校不限,以名家作品欣赏为专题,至今已经开设九期。听众中有家长,有老师,有各年级的学生,甚至还有慕名而来的近郊的文学爱好者,从老人到少年,那150多人的教室每次都坐得满满的。
魏凤英心中只有学生,一心只为教学,全心为了教育,立志做最好的语文教师、最好的班主任、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以生命拥抱生命,以生命拥抱教育。 记者 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