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17日 星期二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悯农新语
  □  常慕城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进入五月就开始为麦收忙活了,每年的五月端午,家人都是在地里忙着收割小麦,哪有时间过节?农村中小学除了暑假和寒假,还各有半个月的麦假和秋假。当然不是和城里孩子一样整天玩耍,而是要帮助大人割麦子、掰棒子。

  放了麦假,天不亮就要起床。或许是小孩子贪睡的缘故,父母都是要连喊好几遍,我才睡眼惺忪地穿上衣服。看看钟表还不到五点钟,母亲已经磨好了镰刀,提前下地干活了。

  早晨还有一丝凉爽,一只手里抓一把麦子,一只手握紧镰刀。麦子虽然已经成熟了,割起来还是相当费力。不到半天功夫,不是手上磨起了泡,就是镰刀钝得割不动了。到了中午,头顶着炎炎烈日,脸上的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不断地往下流淌,身上的衣服是湿了干、干了湿,擦脸的毛巾一股酸臭味,用手一拧水直流。既不想在烈日下割麦子,又怕阴天下雨影响了收麦进度。可往往天公不作美,每到麦收的时候,总有几日阴天下雨,收听收看每晚的天气预报便成了头等大事。许多次,都是深夜时分,父母披着雨衣来到地里,赶紧把割好的麦子堆到打麦场,用塑料布遮盖起来。

  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讲,田垄就是成长的台阶,割草、施肥、播种、犁地、拉车,事事都得干,样样都能干,吃点苦、受点罪算不了什么。

  等到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我又一次走进了青纱帐,和家人在田间拔草。盛夏时节,毒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更是热得要命、闷得要死。蹲下身子在玉米地里前行,手里拔着杂草,老是觉得头晕眼花,汗水更是湿透了衣襟。不到半天功夫,我的双腿就像灌满了铅,腰酸背疼,差点站不稳。等到吃饭的时候,我比平常哪顿吃的都多。端着盛满饭菜的瓷碗,我的眼泪差点儿流了出来:这哪是吃的粮食?分明是农民的血汗啊!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农民。为了能有个好收成,无数农民一刻也不肯闲着,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辛苦劳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没有农民的流血流汗,哪来的白生生的大米、热腾腾的馒头、香喷喷的饭菜?在物质较为丰富的今天,我们缺乏的是对农民、对土地、对粮食的感恩之心和敬畏之情。正是有了农民的辛勤付出,才让我们能够不为吃饭犯愁,才能安心工作,快乐生活。要不,13亿中国人如何才能端自己的碗、吃自己的饭?

  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吃大喝便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宾馆、饭店就餐的时候,看着一桌桌剩菜剩饭,真是无比惋惜、心痛不已。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仍需时时牢记、世代流传。无论何时何地,土地和粮食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绝不能因为今天的物质富裕而忘记了曾经的贫穷、饥饿,更不能忘记为人们提供丰富粮食而晒黑了脸、累弯了腰直至抬不起手、迈不动腿的农民兄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新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专版
   第05版:文学副刊
   第06版:楼市家居·广告
   第07版:时事新闻
   第08版:民生
悯农新语
爷爷和他的老黄牛
《苏楼赋》
太行印象——山水世界
每一株麦子里都栖居着故乡
捡麦子的母亲
幸运儿
菏泽之美,君可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