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补三伏”
中医养生素有“夏补三伏”之说。李东涛说,三伏天多吃些苦、酸食物。尤其要重视补,当然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主要有神补、食补、药补等。
神补 《黄帝内经》指出:“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其意是指暑天可适当晚睡、早起,中午适当安排1-2小时的午休。在清晨和傍晚时,可选择在公园、河边、湖畔、庭院等空气新鲜处,进行散步、太极拳、导引保健功法,使心情舒畅、胸怀宽阔、神清气和、精力充沛、心神得养。
食补体质偏于气阴虚者,可适当选些甘寒益阴补肾之品,如龟、鳖、鸭、鹅;偏于阳气虚者,可适当选用温性食品进补,如牛肉、鸡肉、羊肉等,以温中益气,填补精髓,增强体质。但由于夏季人体消化功能较弱,因此,除适当服食上述补品外,饮食宜清凉味淡,少食肥甘油腻厚味之品。
药补 阴虚体弱者,可以适当服用一些滋阴清火、生津止渴之品,如西洋参、沙参、麦冬、五味子、石斛、玉竹等,以及生脉饮、西洋参、蜂王浆等中成药。阳虚者,可选用巴戟天、蛤蚧、鹿茸等助阳之品,或选用金匮肾气丸、龟龄集等中成药。气偏虚者,可选用人参、黄芪、刺五加等补气之品,或选用人参归脾丸、香砂养胃丸等中成药。这既可调整机体的偏差,又有“冬病夏治”的作用。
三伏天防中暑
“三伏天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此时天气炎热,强烈阳光的照射过久,红外线使人的大脑丧失了调节体温的能力,就容易发生中暑。”
李东涛提醒,对于体力劳动者、室外工作的人员来说,应该多饮水,同时服少量仁丹、常喝绿豆汤等都可预防中暑。
根据不同的季节,变换起居时间,如冬季适合于早睡晚起,而夏季则宜晚睡早起。
“三伏天中午一定要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切记不能在楼道、屋檐下或通风口的阴凉处久坐、久卧、久睡。更不宜久用电风扇,因夏令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大开,易受风寒侵袭,吹的时间过久可能会引起头痛、腰肌劳损、面部麻痹或肌肉酸痛等。”
“不宜久洗冷水澡。”李东涛说,久洗冷水澡或在冷水中久泡,体温会骤然下降,容易受寒,使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
李东涛提醒,在这个时节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另外,要做好心理调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
健康小贴士:伏天饮食注意事项
1.多吃苦味食物。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所以,大暑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不仅让湿热之邪对您敬而远之,还可预防中暑,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苦味食物还可使人产生醒脑、轻松的感觉,有利于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恢复精力和体力,减轻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适。
2.增加清热解暑、健脾利湿食物的摄入。绿豆汤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虚寒及体质虚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叶、西瓜、莲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虚患者的夏日食疗佳品。
3.益气养阴的食物不可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
4.蛋白质供给需充足。伏天气温较高,人体新陈代谢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质的供应必须酌量增加,每日摄入量应在100克—120克。植物蛋白可以从豆制品中获得,动物蛋白除了奶制品外,还应适当吃点肉,如鸡肉、鸭肉、瘦猪肉、鸽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制品。其中,鸭肉富含蛋白质,可及时补充夏日高温带来的过度消耗,且鸭属水禽,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的作用,特别适合苦夏、上火、体内有热者食用。在食用鸭肉时最好炖食,也可加入莲藕、冬瓜等蔬菜煲汤,这样既可荤素搭配起到营养互补的效果,又能健脾、益气、养阴。 青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