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一张书桌不再是梦想
开发区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张岩说:“2006年12月15日俺就搬进新学校了,我和同学高兴得蹦了起来。现在每人一张崭新桌子,教室是漂亮的大楼,再也不用耽心危房漏雨了。知道搬新学校,但没想到搬那么快。现在学校是高楼,不再是平房、危房,下小雨桌子不用挪来挪去。桌面平整,写的字也漂亮了。黑板前后都有,可以擦得非常干净,看得也清亮了。我可喜欢我们的新学校了。”
“女儿放学后,到家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新学校太舒服了!’在漂亮的学校,孩子心情畅快,学习就轻松。 以前学校比较破旧,占地12亩,基本没有活动场地。现在的新校区有20多亩的面积,已建立起一座五层的教学楼和一座三层的试验楼,有11000平方米的教学场所,南面有一4000平方米的操场,一个标准的200米环行塑胶跑道,孩子们可以在那里尽情地玩耍了。以前老师8个人在10平方米的教室办公,现在8个人在60多个平方米的地方办公。学生有专门的实验室。”张岩父亲、该校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张朝岭说。
市委、市政府针对菏泽城区部分学生上学难、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2006年,市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批准出台了 《菏泽城区中小学三年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决定三年内投资9790万元,在菏泽城区新建、改扩建10处中小学。2006年投资3145万元,在菏泽城区建设了市实验小学、开发区实验小学、中华西路小学、北城刘庄小学四所小学。2007年投资2895万元建设三所学校,目前,牡丹区实验中学扩建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市实验中学、开发区八一路小学以倒排工期的方式进行着。2008年城区10所中小学全完工后,就近入学的原则就可以得到遵循,每人一张书桌不再是梦想。
在田野绿水间,最漂亮的是学校。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8亿元,新建校舍110万平方米,改造、维修校舍23.4万平方米。2007年,我市进一步加快了危房改造步伐,共消除D级危房45万平方米,新建校舍44.9万平方米。投资9183万元,更新中小学课桌凳62.9万套。
全市现有小学1776处,初中328所,义务教育学校处数比2001年减少了611所,校均规模大幅度增加,班额有所减小,推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办学效益显著提高。
“俺再也不用为生活费发愁了!”
张兆刚是定陶县定陶镇张菜园村人,家里五口人,经济来源靠的是3亩地的普通农作物,年收入1000多元。
“2006年8月在定陶博文中学高中毕业后,没有参加高考,直接来到定陶县职业教育中心学习数控专业学习,想着学一门技术,将来好就业。先在学校培训了3个月后,到广东和深圳两个企业先后实习了半年,实习期间企业发生活费,每月200元。6个月后,回到学校重新学习理论和实际操作技术。听班主任说,国家对农村学生要发生活补助。刚开始不信,认为老师在说着玩,天下哪有这样好的事,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后来我们班开班会,说国家给每人每月在校期间补助150元生活费,每年补助1500元。同学们听了非常高兴。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父母,父母开始也不信。我们学校90%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国家补贴,对农村孩子来说,有比较大的帮助,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让我们的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可以安心学习了。学费通过在学校实习自己挣,生活费国家补助,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张兆刚说。2007年我市共投入义务教育保障资金共计3.2亿元,其中免杂费资金2.8亿多元,为123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杂费。发放普通高中学生助学金1076万元,受益学生2.2万人。发放职业学校学生国家助学金4393万元,受益学生近5万人。发放“一免一补”资金2524万元,为12.5万名义务教育学校贫困学生发放免费教科书1848万元和生活补助费676万元。高等学校助学贷款700余万元。我市通过奖、补、减、免、助、贷、勤工助学等方式,目前已建立起了大、中、小学全覆盖的学生的资助体系。截至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完成3.8万人,建设省级以上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处,有5个县建立了职教中心。菏泽家政职业学院正式成立,菏泽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已正式启动。
从零到二十八的突破
市教育局副局长蒋银忠说:菏泽经济欠发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育发展水平不高、人才的匮乏,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匮乏,是制约菏泽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创办一所本科院校,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自己的高层次人才,是菏泽人民摆脱贫穷、期盼发展的强烈愿望。2001年4月19日,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做出筹建菏泽学院的决定。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经过方方面面艰苦的努力,2005年4月26日,菏泽学院隆重举行揭牌庆典。学院学科的设置围绕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需要,非师范类专业招生数量超过师范
类专业,这对菏泽的发展意义重大:培养的
人才层次提高了。招生范围扩大了,由以本
市为主转向目前面向全国17个省区。专升
本对整个教育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
用,无论对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最明
显的是拉动了本科升学率。2007年全市共
向本专科院校输送新生46001人,其中本科
12089人。
侯正亮是2002年级中文系学生,入学
当年当兵,2004年返校完成学业,说起学院变化,他感触颇深:入学时新图书馆以东都是农民的蔬菜大棚,学校前面是泥泞的小路,现在变成了宽马路。入学时最大的系是中文系,现在经济系最大。入学时我们班全是菏泽人,现在班里34个学生,菏泽人只有3个,其余全是其他省区的。2002年几十个人,甚至有的超过百人住在一大宿舍,现在不超过8人一宿舍。
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而对于菏泽高等教育,从2003年到2007年的5年里,是有史以来最辉煌、值得骄傲、可圈可点的五年。在此期间,菏泽学院、菏泽医专两所高校,全日制在校生由8809人增长到23963人,同时菏泽学院的成立,结束了我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本科专业设置由0到28。2007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8437人,比2003年增加3371人。
菏泽学院的成立了却了菏泽800多万人民多年的心愿,结束了我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本科专业设置实现了零的突破,揭开了菏泽高等教育的崭新篇章,是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加速人才培养,实施“突破菏泽”战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