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工程”保碧水
牡丹区根据国家南水北调工作的要求,在44家日排废水100吨以上的企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实施了再提高工程。实行责任单位、责任人制度,逐一签订目标责任书,坚持一月一调度,严格实行责任追究。目前44家企业的限期治理任务已顺利完成,实现治污总投资6300余万元,所有企业COD浓度平均下降了50mg/L。强化了日常监管。落实区政府领导成员包乡镇办事处,各乡镇办事处包辖区企业,区环保局党组成员包片,执法人员包重点企业制度,逐级责任到人。建设了区环境监控中心,在16家重点企业全部安装自动在线监测仪,实现省、市、区三级联网。依据《牡丹区环境污染行政责任追究办法》,先后对16名履行环保监管工作不力的责任人给予了通报、撤职等处理。同时,切实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自2006年以来,全区组织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18次,依法处罚各类违法排污企业23家,取缔、关停十五(土)小企业14家。
2007年,全区工业COD同比削减3.8%,二氧化硫同比削减4.39%,全面完成了削减任务。目前全区水环境形势明显改善,境内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进一步好转。
“蓝天工程”卫蓝天
2007年以前,菏泽城区牡丹区辖区内共有93台燃煤锅炉,大都没有除尘设备,污染较为严重,严重影响了城区空气质量。2007年3月份,牡丹区强力推进了“蓝天工程”的实施,根据被治理单位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了消烟除尘、更换新型环保锅炉、改用清洁能源、推行集中供热等不同形式,对城区内锅炉进行更新改造。对如期不能完成改造的,一律查封,停止使用,限期整改,并给予相应处罚。经过短短半年时间的综合整治,93台燃煤锅炉全部完成了更
新和改造,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由原来的92%跃升到95%。
“生态工程”护净土
搞好“三结合”,狠抓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牡丹区结合“两减三保”规划,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农业技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及“三致”农药,实现了面源治理工作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全区先后建成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40余处,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3万亩,培育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20个。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四四四一”工程建设,加大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污染治理力度。全区累计清理“四堆”75万立方米,新完成改厕4.6万座,新建沼气池1620座。同时,严格控制了畜禽规模养殖场的污染。结合“生态规划”实施,高标准进行了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编制,顺利完成了安兴河河道走廊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试点建设。 (祁祥王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