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记载:“(庄公)十四年春,诸侯伐宋,齐请师于周。夏,单伯会之,取成于宋而还。”清道光《城武县志》记载:“斗鸡台在文亭山后……齐桓公以宋背北杏之会,搂诸侯伐宋,单伯会之,取成于宋北境,时斗鸡其上。”由此,这个高土台就被叫作了斗鸡台,也为成武流传下来了斗鸡的民俗。古往今来,这里也成为不少文人墨客游览凭吊、踏春怀古的好去处。不知什么朝代,一位精通音律的文人在登临斗鸡台后,兴之所至,有感而发,专门为斗鸡台谱写了一首名为《斗鸡台怀古》的古曲,此曲共分曲头、怀古、曲尾三大部分,其中怀古部分又分演兵、破阵、祝捷三个曲段。此曲曲调高亢明快、优美苍凉、欢快清爽,历代流传不衰,给人以美的享受。考鲁西南有记载的二百多个堌堆,因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而被谱曲流传后世的,仅此一处。
班固《汉书·高帝纪》载:公元前195年11月,刘邦在驻跸斗鸡台前的文亭山时,见斗鸡台上宽阔干净、芳草如茵,于是,将行帐设在了斗鸡台东的一个突出台地上,并在台西设立了瞭望警戒哨。刘邦走后,人们将刘邦休息时的土台称为“卧龙台”,士兵放哨警戒的土台称为了“瞭望台”。
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五月,八十岁的竹邑侯相张寿去世,葬于斗鸡台。竹邑侯国于东汉永初六年(公元112年)置国,皇帝封江陵王刘恭儿子刘阿奴为竹邑侯,国都在今安徽濉溪县赵集孤山。张寿在竹邑侯国为相时,政声显著,赢得了官民的一致称赞。据说,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亲自为张寿题写了墓碑,此碑书体为汉隶,结字方整,笔势生动,多用方笔,书风淳古老健,典雅大方,观后令人神往。该碑是菏泽市发现最早的汉碑,有重要的书法艺术研究价值,不少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对它推崇备至,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将此碑收入其著作《集古录》。此碑自刻成以来,到碑下拓字者不乏其人。可惜的是,经过千年的风云,此碑上原有的542字仅存了180字。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城武知县林绍龙多方查找到了此碑,并移置到县孔庙内加以保护,解放后,存放于成武县博物馆,被列为国家珍贵历史文物。
1946年10月份,成武县我党第三区委工作组成员在苟村集开展工作时,被敌人围困在地道里,全部壮烈牺牲,1948年,三区区委和当地人民在烈士牺牲地树立了一通高三米的“烈士纪念碑”。1964年,斗鸡台和文亭山被开辟为县烈士陵园,1969年,这块“烈士纪念碑”移入县烈士陵园,树立在斗鸡台的最高处,斗鸡台的下方现为烈士墓区,青松翠柏中安息着抗日战争以来成武籍和牺牲在成武的烈士。
张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