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不缀 硕果累累
作为书画界的杰出代表,杨克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中央美术学院张立辰中国写意花鸟画高研班研究生、菏泽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曹州书画院画师、中国孙膑书画报主编,这些头衔彰显的都是他艺术的成就。
在杨克亭的画室里,记者看到的除了满满的画作之外,便是诸多的奖项:1999年《硕果累累》入选山东省跨世纪精品展、并获佳作奖。2010年《枝牵蔓转叶纷纷》入选第四届中国花鸟画作品展并获优秀奖。2010年《黑鹰不省人间有》入选山东省第十四届美术新人新作展并获佳作奖。2011年《五月的榴花》入选第五届中国花鸟画作品展并获优秀奖。2013年《榴枝婀娜榴实繁》入选第六届全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2014年《花鸟四条屏》获北京首届东方杯书画大奖赛金奖。2014年《秋风垂枝下云街》入选第七届全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2015年《素花多蒙别艳欺》入选第八届全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2016年《紫气东来》入选第九届全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2017年《银塘过雨夏天凉》荣获第十届全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优秀作品展佳作奖。
他获奖的每一幅画,都让人如痴如醉于情境中,使人领略到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大自然的磅礴隽秀、精湛艺术的高超。使人看起来有种身临其境之感,仔细品味,更可以陶冶情操。
三分天赋 七分勤奋
杨克亭从小对书法就情有独钟。文革期间,他还是一个年幼的孩子,面对大街小巷的毛主席语录和画像,他在心底就“暗生情愫”,也许这种情愫就是所谓的天赋。出于发自内心的喜爱,无师自通,他开始临摹“毛主席”三个字和毛主席画像。尽管没人指教,但是临摹久了倒也有模有样。
“上了高中我才开始系统地练习书法,当时也没人教,全靠自己多练。除了上课时间,其他时间我都在教室里练字。”杨克亭说。十八岁那年杨克亭参加了工作,除了书法,他又喜欢上了临摹名家花鸟画。无论春夏秋冬,他每天五点起床,练习三个小时书画再赶去上班。寒来暑往,四十年过去了,他的这种习惯依旧没有改变。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创作,是杨克亭追求艺术生活的真实写照。
1996年,在堂哥的引荐下,杨克亭拜全国著名花鸟画家鲁风先生为师,时至今日,他才算是有了正式的老师。经恩师悉心指点,他的书画技法大进。后来,他又到中央美院进修,师从全国著名画家张立辰。
诲人不倦 一丝不苟
齐白石大师有句非常经典的画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么多年来,杨克亭把这一经典画论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时刻牢记在心。所以他的作品既得古人笔墨神髓,又能集古生变,锐意出新,逐渐形成了自己雄浑沉厚,竣拔酣畅,精炼富变的气象。
这几年杨克亭的名气越来越大,有很多人慕名找到他,想拜他为师。当年自己那些自学书画的岁月,再一次清晰地出现在了他的脑海里,他太明白里面的艰辛和不易。尤其是他拜师后,经恩师指点书画技法的突飞猛进,让他觉得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有个老师指点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2017年,他以号为名,创办了“雅庭轩”少儿书画班。目前,来找他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杨克亭认真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将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书画是中华五千年的精粹,我必须准确地传承给下一代,决不能误人子弟。”杨克亭告诉记者,“作为画家要深入生活,领略大自然的美,这样心中才能有所画。”为了搜集素材,遥远的天山脚下,美丽的西双版纳,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
记者 焦同帅 通讯员 刘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