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培育现代富民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增强了乡村振兴工作的造血功能。
“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家庭农场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牡丹区宏科农业种植合作社董事长杜春雷说,“我们计划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发展生态旅游业,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服务业‘三位一体’的综合经营模式,让农场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据宏科庄园副总经理付常力介绍,他们引进了迷彩西红柿、圣女果等特色水果蔬菜,相比传统农业每亩每年可增收6万元以上。
同时,牡丹区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一批批心怀乡愁和创业热忱的“新农人”不断涌现。这些像杜春雷一样的“新农人”怀揣改变农村的愿望,将现代要素注入农村,推动了农业向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迈进,成为引领农业发展的弄潮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活力。
“我们老两口都在宏科庄园干零活,每天就是拔拔草、摘摘草莓西红柿的,一天收入百十块钱……”贫困户徐省云说,在办事处的帮助下,他和老伴来这里打工。何楼街道办事处通过“政府出资、合作社承包、群众就业”的三位一体模式,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帮助农民就业和贫困户脱贫。“以后,我们准备把这些特殊的水果蔬菜,包括大棚,跟农民合作,他们负责种,我们负责提供农资以及种苗、销售等,让群众无后顾之忧。”付常力说。
五一假期,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谁能想象,在十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破旧的小村落。“从2007年起,我们想方设法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大力发展起苹果采摘、乡村旅游等产业,一直坚持到现在,成效十分明显。”穆李村党支部书记李建林说,美丽的穆李村,是牡丹区无数厚积薄发的乡村之一。
十年轮回,旧貌换新颜。特色果园排成行,餐厅客栈一条龙。每逢节假日,来此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的乡村记忆农俗博物馆等更是人员爆满,村民收入是节节攀升。如今的穆李村已是全国文明村、旅游模范村、山东最美乡村。
据悉,牡丹区今年将新增“一村一品”推进村50个、示范村3个;新发展家庭农场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农业龙头企业2家;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8个以上。同时,年内所有村庄达到环境整洁村建设标准,40%以上的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目前,牡丹区已形成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多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新格局,乡村振兴战略让牡丹区广袤的田野升起了新希望、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