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动物,是完美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图腾。麒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所代表的吉祥含义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精神世界所追求的、永恒不变的主题,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研究麒麟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麒麟是中国人“集美”思想的体现
在史书记载中,较早出现“麟”字的是《诗经》和《春秋》。《春秋》载:“(鲁)衰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作为一种神异的动物被载入史册。此后的史书记载中,麟的形象逐渐清晰。三国吴陆玑《诗经草木鸟兽虫鱼疏》:“麟,麇身,牛尾,马足。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 中国古人将这几种吉祥动物优点集于一身,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在我国民族传统中具有深刻的含义。
二、麒麟是祥瑞、神灵等美好意义的象征
麒麟集众兽之长,集传统美德于一身,寄托着民众最美好的愿望,而且逐渐形成一种文化象事而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汉武帝时在未央宫建有麒麟阁,把掌管皇族事务的衙门称为“麟寺”;唐代的秘书省叫“麟台”;以麟为年号的有晋时的“麟嘉”、唐时的“麟德”等;明清时则把麒麒图案作为一品武官的官服补子。后来人们又赋予麒麟以无所不能的神灵之力,“麒麟送子”、“麒麟送宝”等传说应运而生,求子、祈福等习俗在民间开始流行。
麒麟形象还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服饰、绘画、雕塑、石刻等艺术作品中,历代帝王皆以在自己的统治时期出现麒麟为祥兆,古人还将麒麟用于形容人的高贵品德。由于麒麟被赋予最广泛的美好含义,因此,韩愈在他的《获麟解》中说道:“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三、麒麟所蕴含的精神与儒家文化相辅相成
传说孔子是麒麟的化身。因为孔子梦麟而生,见麟而死,麒麟的出现贯穿了孔子的一生,所以《春秋》这部书后来被人们称为“麟史”,或“麟经”;麒麟从此成为孔子的化身而被尊为“圣兽”。
以上故事在历代史书和地方志中多次出现,各种有关麒麟的传说在“中国麒麟之乡”——山东省巨野县广泛流传,至今葬麟之高冢犹存,即位于巨野县麒麟镇的麒麟台。
儒家倡导的“仁义”精神和“中庸之道”与麒麟“行规中矩”、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形象相辅相承,体现了古住今来人们“天人合一”思想和追求吉祥、向往幸福的心理企盼。
麒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传说中的麒麟形态庄重,内在仁厚,性情温和,中规中矩,择土而践,不踏青草和昆虫,是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吻合。而“威而不猛,泰而不骄,贵而不俗,灵而不钝”蕴含着自强不息、向往盛世、平和可亲的精神,更是体现出了大中华风范。麒麟文化的内涵与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中庸之道”有着非常相似之处,麒麟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内在精神其实是相通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弘扬麒麟文化也是在弘扬儒家文化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