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7日 星期日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散 文 ○
左山寺的钟声
□ 魏淑元

  在广褒的鲁西南大平原上,古时名扬华夏的定陶左山寺,销声匿迹了近200年后,随着21世纪初重建庆典和开光法会的举行,再次声名鹊起。左山寺的钟声又回响在佛门圣地,召唤着虔诚的善男信女。

  左山寺位于定陶县城西南5公里处,与城北的仿山古庙相呼应。仿山庙是曹国国君的墓葬之地,而左山寺则以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左丘明而得名。据传,左丘明为陶人,死后叶落归根,葬于老家一个形如小山的土堌堆上,后人称之为左山。所以,山以人得名,寺以山得名。

  我的家在左山寺和仿山庙的中间,小时候经常跟着大人去仿山赶庙会,观古庙、撞古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左山寺,只闻其名,不见其影。中学时代,我也曾拜谒过历史上的古刹之地,只见遍地庄稼,丝毫没有古寺的气息。一位老者告诉我,现在哪还有什么古迹呀,都被毁了,造孽啊!

  是啊,任何历史古迹,对现代人来说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因为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和时代变迁的见证。民国时代以后,左山寺曾两度惨遭浩劫,它昔日的风采与辉煌,人们只有到文献记载中去寻觅,去欣赏。

  据史料载,左山寺始建于19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名为堂林寺,因为附近安葬着大名鼎鼎的鲁国太史左丘明,所以又叫左山寺。隋唐时代尊佛厚经,左山寺大兴土木,造宫建殿,尤其是珍藏有6颗定光佛舍利的宝乘塔,远近闻名,香火鼎盛,故更名为法源寺,意为佛法之源,一度成为华夏六大名寺之一。尽管宋朝时期兴道抑佛,但宋仁宗还是不惜代价,大修左山寺,并亲笔为宝乘塔御书题名,可见左山寺之威,连大宋皇君也不敢小觑。明清时期的左山寺又更名为兴化禅寺,占地120余亩,殿堂200余间,在全国的寺庙中占有重要地位。可惜的是,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盗墓掠宝之风盛行,左山寺惨遭黑手,恢宏的宫殿仅剩下残垣断壁。后经民间修复,但再也难现昔日风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文化大革命”,左山寺再遭浩劫,昔日香火缭绕的古刹名胜,彻底变成了冷清荒凉的历史遗迹。

  左山寺在历史的长河中翻过了一页又一页,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左山寺的钟声仿佛依然徘徊在定陶大地的上空。21世纪初,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左山寺的钟声又重新在鲁西南响起。经过当地政府和民间人士数十年的共同努力,左山寺得以一点点恢复,渐成规模。著名法师释一来闻讯,自山西阳泉莲花寺而至,住持左山寺后,严明寺规,纯正佛风,寺庙叠起,佛意渐浓。2009年11月,左山寺举行了恢复重建庆典和开光法会,嘉宾云集,香客接踵,晨钟圆润,暮鼓沉深。左山寺浴火重生,大有复隋唐之威,兴明清之盛之势头。相信不久的将来,左山寺定会再展雄姿,成为一处观光揽胜,旅游休闲的佳境之地。

  古往今来,人们信奉寺庙的钟声是幸运吉祥的象征,故有“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之说。然而,寺庙毕竟是寺庙,它作为僧人修身养性、念佛诵经之地,钟声仅仅是寺庙报时的法器而已。你供也好,奉也罢,旧时代生活在左山寺风水宝地的乡亲们,还不是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寅吃卯粮受熬煎,人世间的烦恼仍然多多,芸芸众生的眼前依旧是地狱火坑?至于那些祈求撞钟三遍,能够带来“福喜临门、高官厚禄、延年益寿”的愿景,更是可笑之谈。孰不知,无论经声佛号,还是暮鼓晨钟,它本来就是为了“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又怎能辅佐成全那些利欲熏心、欺世盗名之人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散 文 ○~~~
○ 散 文 ○~~~
○ 散 文 ○~~~
○ 散 文 ○~~~
○ 散 文 ○~~~
○ 散 文 ○~~~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时事新闻
   第A04版:文学副刊
梅姐和她的母亲
左山寺的钟声
逝去的“年味”
从平凡到伟大的距离
回家看父母去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