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李先生来电话说:“我今年59岁,原来在市直一机关工作,退居二线后花7万多买了车子,没想到车子老出小毛病,换又不给换,心理真不舒服。”
像李先生这样的情况还真不少。房子、车子、票子是目前结婚用的“三大件”,工薪阶层的人,谁家买一辆汽车都要考虑再三,对汽车的质量期望很高,一旦买后小毛病百出,失望是很自然的事情。近日,针对汽车售后服务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市消费者协会的同志,他们给了一些说法。
汽车消费确实是个维权难点,因为国家没有统一的汽车“三包”规定,有召回制度,但处罚力度很轻,致使汽车质量越来越令消费者担忧,投诉也越来越多。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质量问题投诉多,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使用不长时间就出现漏油、渗油、烧机油、怠速运转异常、仪表不准等。二是维修商诚信缺失,消费者维修难。一些修理厂维修人员不具备资质,维修技术水平不高;有的车辆多次送修仍不能从根本上排除故障,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三是购车合同争议多,消费者获知难。销售商不按合同约定兑现承诺、不按合同规定及时交车、加价提车、强制搭售汽车保险、合同本身不规范等,也是汽车消费者投诉的热点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对汽车的技术故障、配件价格、维修费用等了解不够,有的修理商不把真实的信息告知消费者,严重地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四是汽车鉴定机构少,消费者举证难。对于发动机、刹车或安全气囊等性能故障,由于鉴定此类质量问题的机构较少且鉴定费用高,出现问题一般由厂家设立的检测部门自己鉴定,否则,消费者找其他法定机构鉴定就要承担数目不菲的费用,使一些消费者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