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描写的108位梁山起义首领中,武松无疑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受读者推崇喜爱的人物之一。说到武松的思想性格特点,有人称赞他是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敢作敢当的血性男儿,有人赞扬他是崇尚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的肝胆义士。总之,作者施耐庵在书中通过一系列“复仇”的故事情节,让笔下的武松代表人间正义向着社会丑恶进行了无情的毁灭性的打击,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伦理观念得到了极大的弘扬,读者阅后,一种畅酣淋漓的快意油然而生。这,恐怕就是人们特别喜爱推崇武松十分重要的缘由吧。
在《水浒》书中,武松第一个复仇的故事情节是打虎景阳岗。阳谷县景阳岗上出现了一只吃人的斑斓老虎,这只老虎有两个特点,一是残暴。它屡屡吃人,伤害百姓,连官府都惊动了,以至贴出了过岗需白天结伴而行的安民公告。二是凶猛。它体型硕大,庞然大物,当地的猎户几次组织围捕都奈何它不得。面对如此凶残的老虎,武松艺高人胆大,偏向虎山行。他不听酒店老板劝告,乘着酒兴月夜过岗,而正赶上吃人的老虎呼啸而至。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终将老虎打死,为民除了一害。武松向吃人老虎的复仇,从表面来看是自己过岗防被老虎吃掉的个人复仇,实际上是代表善良百姓向残害无辜的人间邪恶势力的社会复仇。书中的那只吃人老虎,毫无疑问应该就是动物化的人间邪恶势力。
武松第二个复仇的故事情节是斗杀西门庆。西门庆是一个地痞流氓,是封建腐朽势力的基层代表人物。他作恶多端,危害乡里,与武松的嫂子潘金莲勾搭成奸,并指使王婆将武松的哥哥武大郎用毒药害死。这种情状让武松知道后,指望昏庸黑暗的官府不能解决问题,一场复仇行动就在所难免。狮子楼上,满腔仇恨的武松向着西门庆一阵拼杀,将其扔下街心并取了首级。武松对恶霸西门庆的复仇,既是复的家兄之仇,亦是解的百姓之恨。在封建社会里,平民百姓中很多是像武大郎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既善良本分又性格懦弱的人,他们饱受地痞恶霸的欺压凌辱,而却怯于淫威敢怒不敢言。武松的勇武除奸,快意恩仇,自然是为广大平民百姓出了一口恶气。
以醉打蒋门神为主的几个故事情节,是武松第三次大的复仇行动。他的这次复仇,从表面来看,与第一次为自己、第二次为兄长不同,是为朋友——报施恩照顾之恩,而实际上同样是对封建邪恶势力的再次勇猛搏杀。因为蒋门神与西门庆一样,都是凌强欺弱、任意胡为的地方霸头。但武松面对这种人见人怕的邪恶势力,正义在身,武艺在手,乘着酒兴一阵醉拳把这个昔日不可一世的霸头打得跪地求饶。只欺别人从未被欺的蒋门神当然不甘受辱,他勾结官府设下圈套陷害武松,而武松又以超常的胆略和果敢的决心大闹飞云浦、血染鸳鸯楼,摧枯拉朽式地连续向封建邪恶势力痛下杀手。彼情彼景,令人读来畅酣淋漓,未免大呼过瘾。
《水浒》中武松正义复仇的一个个故事和情节,都写得文字精彩纷呈、场面激烈紧张,具备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景阳岗上,人虎相搏本来就力量悬殊,作者偏让武松酒醉,并手中的哨棒打在树上断为两截而毫无用处,呈现徒手搏虎的情势。当时场面惊心动魄之险、武松艺高胆大之勇、老虎庞然大物之凶,都以特写的笔法向读者一一道来,令读者如临其境,如听其声。武松复仇的另几个故事情节也是如此,面对孤注一掷、也有一身武艺的西门庆,武松手中的单刀被踢飞;两边尽是悬崖的飞云浦桥头,身系枷锁、赤手空拳的武松面对的是一前一后、手持刀棒的押差;鸳鸯楼上,敌我对阵的形势是一比三,等等。随着故事的发展,形势急转直下,正义最终战胜邪恶,从而以神来之笔彰显了邪虽总凶恶、但邪总不压正的历史规律。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正义复仇寄托了农民百姓的一种心愿和理想。因为当时官府黑暗、污吏横行,平民百姓有了冤屈、受了欺压,根本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加以解决,于是只好盼望行侠仗义之人为之抱打不平。而《水浒》中的武松形象,正是人们理想化的行侠仗义英雄,他靠着一种神勇之力,向着人间一切邪恶伸出无情铁拳,使那些平时不可一世的地痞恶霸统统面临灭顶之灾。武松的胜利,是神勇英雄的胜利,是人间正义的伸张,是百姓的心理慰籍,也是他们的精神愉悦。所以,我们感谢《水浒》作者施耐庵,他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武松这样一位理想化的行侠仗义英雄形象,让千百年来的读者喜爱推崇、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