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不是一个旅游的城市。我到深圳主要是找到一种感受。住在罗湖口岸边,下楼是深圳闹市区,推开窗户是香港,北面是国贸大厦。为了捕捉这种感受,我到旋转餐厅喝了杯茶。这一趟没有白来——
深圳人的步履
深圳人走在大街上,人人都是这城市的主人!
在深圳第一天,我就发出这样的感慨。抓拍了好多这样的镜头,老人孩子靓仔靓妹老板白领,个个昂首挺胸步履稳健,那种自信是我从来没有感受过的;而且急步快行,赶车似的,好像都有急事,分秒必争,这种生活节奏时时给人一种震撼和力量。在深圳发展的一位洛阳籍老板告诉我,深圳市1000万人中真正的深圳人只有80万,大多是流入人口,不过在大街上你是看不出来了,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都忙着挣钱。他幽默地说,见了30岁以上的人一律叫 “老板”。这儿跟香港一样,没有第一,也没有权威,谁也不用标榜自己,也没人去关注别人的成就,人人都有事做,人人都想做老板,工作效率高,生活节奏快,吃饭快餐店,买衣服抓起来就走,干什么都讲究实际。他这人快人快语,时不时露出智者和大彻大悟模样。
深圳人如何挣钱
因业务关系,认识了比我小一轮的郭先生,眼睛很小,淄博人。我住在“洗”楼(粤语4楼),他的公司在“狗”楼(粤语9楼,电梯服务员老这么叫)。他很欣赏我的书法,请我吃了几顿饭;我佩服他的胆量,赠他一幅“石破天惊”。他大学毕业后考入地方检察院,没干半年下海深圳发展,4年时间买了房子娶了媳妇接来了农村的父母。他的公司只有几个人,每个人担当几个角色。他的节奏大概是这样的:每天早起赶车20多公里,中午吃快餐或叫 “外卖”,傍晚赶车回家。他看好了车没买,说这地方停车费太高,每天一睁开眼睛就得花钱。我说我就不行,挣钱我不会,花钱我不敢。他陪我转了深圳最大的书画市场——大芬油画村。我对油画研究甚少,乱花渐欲迷人眼,只看那价格几万几十万。国画书法很少,店主们还真知道有个山东菏泽,写字画画的挺多就是价高。我乐了说我也不太好合作。郭先生说只要有本事,在这里到处都可以挣到钱。这话我信,这里挣钱的机会太多,就像头上的云,过来一片就下雨,过去马路就晴。这地方能挣钱也能花钱,东西便宜“附加值高”,消费到处是陷阱,往饭馆一坐一个菜没点先付20块茶钱,餐巾纸也要一块钱,刚来时真不适应。深圳人精神压力大,也懂得释放,白天干活晚上按摩,捏脚15元小费30元,按摩不贵小费至少100元,所以每个人每天干几件事挣多少钱必须达到目标,否则就要挨“饿”。我开玩笑说你们这样太累,完全不符合我们山东人的习惯。他笑得很狡猾,眼睛挤得只剩两弯睫毛,套了一句街头流行语“莫温忒”(没问题),挣足了50岁以后回山东老家花钱!
香港人如何教孩子
在深圳七八天,有幸收了一个香港弟子。她也是山东人,读完山大哲学又读港大中文,读完博士在大学做编辑。李博士知识面宽又健谈,好多观点倒像我的老师。她说香港人更重视能力,不太看重内地的学历。内地来发展的挺多,但好多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在这里“做不出东西”。她把原因归结到体制上,说学历上面就是一个“卷子”,职称上面还有些“门子”。她说香港人鼓励参与,从小就注重培养能力。比如吧,几个香港人一块议事,一个怀中的孩子呀呀插话,大人们会立刻洗耳恭听,这要在内地很快连大人一起赶走了。我掏出相机,让她看我抓的一个深圳夜景:霓虹灯下,斑马线上,疾驶的轿车旁,一个3岁的小男孩甩开双臂,大步追赶两米开外疾走的母亲,童趣十足,画面十分可爱。她说这个更像香港,不就隔一条小河么。我很汗颜,这要是我的孩子,肯定是抱着或牵着了。她说那样孩子永远长不大,永远不会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