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堌镇党委书记刘传龙说:“土地流转是由农民自行决定,供求双方必须平等、协商、依法、自愿。同时,农民承包土地通过流转变成了 ‘资本’,提高了土地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时,改变了一些农民‘亦农亦工亦商’的兼业状态,解脱了土地对一些农民的束缚,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了非农从业人员。”
近年来,土地流转在定陶县冉堌镇政府的协调和指导下带来那些变化呢?
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前些年,在冉堌镇,一些农户为了避免土地抛荒受罚,把土地无偿甚至“倒贴”转包给别人,土地使用权不仅没有收益,反而成为一种负担。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强化、农业结构的调整及土地产出效益的提高,许多自愿转包土地的农户,即使“不稼不穑”也能拿到500元左右的转包费。种植大户苗继宝告诉记者,去年他租得120亩农田后,规模种植经济作物每亩可获4000元左右的净利润。冉堌镇苗楼村村民张体伟迫不及待地告诉记者,他把全家的土地租给种植大户,安心到镇里的企业上班或外出经商打工,来自农田的收益反而比种粮食时翻了番。规模经营者获得了效益,农民得到了实惠,尝到“甜头”后,“股票田”开始在冉堌镇各村渐渐推开。
近年来,随着国际食品市场技术壁垒的提高,一些蔬菜加工企业大多租赁土地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冉堌镇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已建起了利德尔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一些外地的大型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也纷至沓来,外地资本开始注入冉堌镇的土地。
冉堌镇苗楼村党支部书记苗祥胜认为:“农民受益,企业乐意,供需双方的共同需求和双赢诉求,激活了冉堌镇土地流转。”
冉堌镇党委书记刘传龙说:“农业要有效益,要现代化,必须结合市场,必须在土地上有资金、技术的注入。农业结构怎么调,关键是土地使用权的调整。没有土地使用权的调整,就形不成规模,就无法让资本注入到农田上来。”
土地流转逐渐规范
为了使土地流转规范化,冉堌镇成立了土地流转小组,聘请专门的信息采集员,负责村级土地流转信息的收集上报。愿意流转的农户与土地流转小组签订委托流转协议后,由流转小组统一把信息发布给规模经营户或农业企业。冉堌镇规定,流转土地不得改变承包地的农业用途,期限不得超过承包的剩余期限,一般为3—5年(农户根据收成可以延续)。
在冉堌镇,目前土地流转主要有“龙头企业租用、种植大户转接”二种形式。
龙头企业租用。这一形式是冉堌镇最主要的土地流转方式。利德尔食品有限公司由冉堌镇土地流转小组和村委会组织引导农户把土地流转给企业,流转价格每亩500元。龙头企业根据自身生产需要,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标准化生产,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产品销售。
种植大户转接。通过种植大户承接农户土地,建立基地,是冉堌镇土地流转形式的提升。积极引导和鼓励种植大户通过租赁、互换、转包等形式承接农户承包土地,进行规模种植,按约定标准给予补偿。冉堌镇苗楼村通过租赁,建立了1000亩果园、600亩蔬菜基地等。
目前,冉堌镇所有村庄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土地流转,流转土地1.5万亩,占总耕地的1/6。
农民、企业和政府“三赢”
采访中,村民刘乾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农民在农业基地平均一年工作8个月,月均收入600元,年收入4800元,加上每年500元的土地租赁收入,年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另外,生产基地常年要雇用农民工,一些年老体弱不能外出务工的劳动者,又有一部分收入。
“土地流转还把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从农民身上转给了企业,农民只需像工人一样专心工作就可以了,至于收成怎样、市场怎样,那是企业的事情。”种植大户苗继宝说,企业有了基地后,必然会加大投入力度,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农民受益多,企业更是乐享其成。目前,利德尔食品有限公司种植了小黄瓜、芦笋、西班牙白菜、甜玉米、刺菜等特色农产品。农产品生产基地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标准化生产突破了国际市场绿色壁垒。利德尔食品有限公司先后在冉堌镇苗楼、李清庄、刘庄寨等村发展芦笋、刺菜、甜玉米、豆角等果蔬6000亩。
政府也从土地流转中受益。为方便生产,许多企业加大了对基地的投入,一些本应由政府兴办的道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企业主动承担了起来,实现了农民、企业、政府三赢。 记者晁会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