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尾巴老李”的叫法有多种,有的地方称之为“朱龙王”、“龙王冯”、“秃尾巴”,也有的地方叫“小黑龙”,或干脆呼为“老李”。
作为一个流传于整个山东省的传说故事,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在菏泽的流传十分广泛和久远,主要集中在牡丹区和现已划归济宁市的梁山县。
牡丹区王浩屯镇刁屯河之东,有一个树木蓊郁的龙王冯村,原名叫冯家洼。该村冯氏之祖冯重礼原为山西省襄恒县人,于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年间(1488-1505)迁此。
相传有一个名叫焦义行排行老三的壮汉,到冯家洼投宿,愿意帮助冯重礼种地。冯重礼许诺之后,焦三便起早贪黑,奋力干活。每逢天旱苗枯,焦三却能兴云布雨,有求必应。短工三年期满,忽然天昏地暗,雷声隆隆,焦三腾入云空,杳无踪影。大家才知道“焦三”是龙王的化名。冯家洼百姓为答谢龙王之恩,将冯家洼更名为龙王冯。
传说,焦三后来成了黑龙江的龙王,只要摆渡的船上有山东人,就会风平浪静。
龙王冯一带居民为纪念龙王爷恩德,曾在明代集资修建过龙王庙,立过石碑,刻过碑文。可惜原来的庙宇、石碑和《康惠龙王传》在历次战乱及“文化大革命”中均被损毁,现仅存有光绪三年(1877年)御笔题字“泽沛苍生”一幅金匾。
多年研究菏泽民间文化的郜效珠先生介绍,龙王冯有一系统的传说,如《龙坑龙井通东海》——村北有一口八角井,据传是焦三汲水灌田的,直通东海,水质清洌甘甜,从未干涸,被誉为奇观。再如《十八亩地一棵苗》——焦三为冯重礼种了一块十八亩地红高粱,锄地时却只留一棵苗。这一棵苗收获的高梁却在十八亩地上铺了三尺厚。
6月20日,记者为了解龙王冯的传说,专门探冯龙王冯村。
村里现在的龙王庙为附近百姓捐资于1988年重新修复,庙内有一古潭,谓之龙坑。庙院正北,建有大殿、配殿等。每逢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和“七月初五龙诞辰”之吉日,苏、鲁、豫、皖等各方人士,按时参加龙王冯的龙王庙会,已成为访亲问友、繁荣经济的民间节目。
据村民讲,村里至今尚珍藏关于龙王的一卷画轴,图文并茂,绘录着龙王逸事百余幅,传说中的龙井仍在村北。
在查询我市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记者发现其中也无“龙王冯的传说”。 武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