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民间文学类的陶朱公传说 (定陶县)、麒麟传说(巨野县),传统音乐类的山东古筝乐(菏泽市),传统舞蹈类的商羊舞(鄄城县),传统戏剧类的二夹弦(定陶县)、山东梆子(菏泽市)、枣梆(菏泽市),曲艺类的莺歌柳书(菏泽市)、山东落子(单县),传统美术类的面人(牡丹区、曹县)、鄄城砖塑(鄄城县),传统技艺类的鲁锦织造技艺(鄄城县)。
“菏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太丰富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太好了!”6月20日,自费来我市考察民俗文化的南京大学刘昌文老师异常兴奋地告诉记者。
在菏泽考察期间,刘昌文老师先后拍摄了曹县江米人和牡丹区的面塑制作,并走村串巷与民间艺人交流,每到一处无不啧啧称奇,叹为观止。
总有遗憾难以避免
“我愿意收徒弟,可没有人愿意学。”琴书艺人陈明坤感叹,“如果再这样下去,老祖宗留下来的山东琴书很难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
山东琴书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我市作为山东琴书的发源地,过去有大量的民间琴书艺人活跃在城乡。然而,如今能唱全“老六门”的已经很少。
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菏泽的骄傲。但是,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如今大都面临传承难题。如莺歌柳书、山东落子等一些曲艺形式已经基本没有演出了。有的虽然还存在,但属于 “一根独苗”,“绝活”很有可能变成“绝唱”。
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工业化时代走向衰亡,在所难免。
曹县江米人是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类,由古代祭祀天地的供品演变而来,由单一的动物造型拓展到人物、花鸟、植物、民俗风情等各种题材,流传广泛。
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受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文化观念等冲击,曹县江米人也面临着生存和传承的危机。
有关人士指出,对于仍活跃在人们生活当中的“非遗”,如剪纸、年画等,可以在生活中发展传承下去。但还有一些“非遗”,已经退出了生产生活领域,很难让年轻人对此感兴趣并愿意学习。
有“钱”途才能有前途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窘境,令人痛心。近几年,我市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抢救、整理工作。但是,很多“非遗”传承无人,主要原因就是“非遗”本身没有‘钱’途。不解决“钱”途的问题,“非遗”就不可能有前途。
鲁锦就是农村过去的老土布,上个世纪70年代前还是农村的主要布料。上个世纪80年代后,鲁锦织造技艺在我市农村基本绝迹。
近些年,鄄城些对鲁锦织造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加以整理、挖掘,推向市场。全县有10余家企业从事鲁锦的生产、加工与销售,在国内外逐渐打开了市场,备受国内外客商和消费者的青睐。目前,鲁锦及其制品已成为国际纺织市场的抢手货,畅销亚洲及欧美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样走向“中兴”的还有牡丹区的面塑。由于,捏面人成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许多年轻人开始喜欢这一行当,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
有关人士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深入发掘“非遗”的内涵,找到它们的现代价值,尽可能让它们回归生活,并重新焕发生机。
武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