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堌堆”,《辞海》中并无这一词,在解释“堌”字时说:(gù)河堤,今多用作地名。而在广袤无垠的鲁西南平原上,突兀而起,坐落着许多大小不一的土堌堆。目前,已知菏泽的堌堆有151处,以“堌堆”命名的村庄有100多个,占全市“堌堆”的三分之二。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布点之密,全国独一无二。这些堌堆文化,是先民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示着菏泽发展的历史,也展现了菏泽人民不屈不挠、抵御自然灾害的斗争史。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许多“堌堆”已经失去昔日的风貌。即日起,文化版开设《探秘鲁西南堌堆文化》栏目,带您一起领略菏泽堌堆的独特魅力。
安邱堌堆是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古村落。遗址位于菏泽市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曹楼行政村东南约100米处,因南北朝时期在其上建有安邱寺而得名。1977年12月23日,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7年,该遗址由菏泽地区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现堌堆南北长71.4米,东西宽77米,总面积约5526平方米,四壁陡直,上部略呈椭圆形。1984年秋,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邹衡先生带领数名研究生和本科生,会同菏泽地区文展馆、菏泽市文化馆,对安邱堌堆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发现了晚商文化、早商文化、岳石文化、龙山文化依次叠压的文化层堆积。重要遗迹是房子,发现有圆形和长方形房基共12座、灰坑4个、灰沟3条、陶窑1座等。发现了灰坑、灰沟、陶窑、墓葬和长方形、圆形和长方形圆角的房址等文化遗迹;出土了打制粗糙的石器,磨制精美的石斧,有明显使用痕迹的蚌镰、蚌刀,尖锐锋利的骨针、骨锥、骨镟,造型规范的陶盆、碗、罐、鬲、瓮、器盖等大批文化遗物。
安邱堌堆是5000年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象征之一,也是我国一处具有代表性的聚落遗址。它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独特的地方性文化艺术价值。
安邱堌堆是一处布局严格、房址密集的村落遗址,是研究龙山文化聚落构成比较典型的材料,尤其是房基门道下发现了类似后世的人祭现象,对于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
安邱堌堆岳石文化层的发现,在横向方面,填补了岳石文化在鲁西南地区的空白;在纵向方面,填补了鲁、苏、豫、皖地区夏代考古学的空白,对于研究夷夏分界等一系列中国文明起源的重大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证据。其重要价值是填补了鲁西南地区考古学文化龙山与商文化之间的缺环。该文化的发现表明菏泽市在岳石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可能代表着山东地区与河南地区地位相邻的另一个中心,需要重新认识岳石文化的多中心现象。特别重要的是,通过对安邱堌堆遗址的发掘,进一步扩大了岳石文化的分布范围,确认它往西已越过了京沪铁路,而且到达了山东省的西南边缘地区。这样,就把岳石文化在山东省的分布从东到西连成了一片,为今后研究岳石文化圈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安邱堌堆的早商文化到晚商文化的连续堆积层,是其他地区同时期遗址中不多见的。它的发现展现了一幅当时社会在不断前进的历史画卷,为研究商代人的生活习俗、劳动作坊、埋葬制度以及祭祀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菏泽市委党史研究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