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乡断章
  □ 侯凌肖

  炊   烟

  黎明,我骑着自行车去乡间小路转了一圈。

  清晨是安静的,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鸡啼狗吠声。打开手机音乐,听着邓丽君的歌曲《又见炊烟》,想起小时候的一幕:闷热的夏天,母亲坐在灶前,一边拉着风箱,一边添着柴火,灶里头生起火后,又赶紧掀起锅盖搅拌锅里头,炊烟熏得她眼睛睁不开,汗水浸透了蓝布衣衫,但顾不得擦拭,因为锅里正熬着一家人的粥饭。

  身居城市一隅的我,好久没有看过炊烟了。它是淳朴乡村生活的见证,多年来不绝如缕地飘荡在我的脑海里。离开家乡,远离了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我那一缕缕乡愁般的炊烟在哪儿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笔下的炊烟是怎样一种境界啊!当落日残照染红了屋顶和烟囱,田间干活的村民,就知道该归家了。

  炊烟,对城里少不更事的孩童而言,是一种纯真的向往;而对从乡村走出的游子,则是乡愁物化的寄托。也许有一天,我们只能从纸上寻觅这一乡村特有的风景,任凭它成为记忆里一抹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情结,在流金岁月里怀想。

  足   印

  行走在田埂上,能嗅到清新的泥土气息。此时的田野空旷,赶犁的吆喝声渐渐散去,泥田上留下的只是一些或深或浅的足印。

  春种时节是庄稼人耕耘土地的时候,天气总是很凉。那血管如青藤般缠绕裸露的双脚,在冰冷的泥田里留下错落的足印。是热血使土地从贫瘠走向了肥沃。跟着闪光犁铧,村民以牛的形象穿行于泥土,不知疲倦,构成了土地最真实的风景。

  风   筝

  春天,一年中放风筝的最好季节。行走于野外,仰望蔚蓝的天空,看风筝任意飞翔,却始终离不开游人手中的那根线。我们就像这高空上的风筝,家乡便是牵我们的筝线,飞得再高再远,也是游子对故乡永远的牵挂与眷恋。

  “好好学习,走出乡村”是我和大多数村里孩子读书求学的初衷,于是,我们带着家人的嘱托,带着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孜孜不倦地走上我们的求学路。直到走进城市,才发现最让人心安的莫过于家乡。家乡的水、家乡的路、家乡的人……在异乡的夜晚,仰望那一轮皎洁的月,我知道,家乡的亲人也正在想念着我,家乡的亲人也正在期盼着我的归去。

  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枯一荣,虽有定数,但总萦绕在我无数的梦里。无论我飞得多高或多远,家乡总牵挂着我,家乡给予我的那种宁静,始终是我心底最渴望的境界。

  乡间的桥

  乡间的桥,有一种脚踏实地、淳朴宽厚的品质,搭建简单的桥,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人们从桥上来回走过,从来没有对它格外关注,但它依然无怨无怨地坚守着脚下的土地。

  乡间的桥,无论简单还是精致,都有着中国农民的传统本色——坚韧、奉献。它们虽然弯下了脊梁,却有着直立的美,顶天立地,以坚守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家乡的桥,它们选择了弯下腰,稳健地引领过渡,其中包含的匍匐与沉默,其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品质、态度和胸襟,将在岁月长河里历久弥新,愈发珍贵。

上一篇    下一篇
菏泽日报数字报|菏泽日报商业版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新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县域新闻·广告
   第05版:文学副刊
   第06版:楼市·广告
   第07版:时事新闻
   第08版:民生·广告
思念从未走远
灯影流年照我心
“我与新中国的故事”征文启事
十元钱
奋力拼搏
蓝天鸽哨
浅夏时光
故乡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