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时提出:“要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农业这个优势不能丢,要继续巩固加强。”五年来,我市坚持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综合改革,一幅农业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正在菏泽大地徐徐展开。
以转型促发展
现代农业全线告捷
今年,定陶区陈集镇山药喜获丰收。11月18日,天色微亮,数千名来自周边县区乡镇的农民已开着农用三轮车抵达陈集镇田间地头,据说他们每年都会前来打工,专职刨山药。
五年来,我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抓种植结构调整,带产业结构调整,促产品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路,打造品牌、提升品质、增加效益,积极实施农业转型。如今,牡丹、蔬菜、中药材、山药、芦笋、林果特色农业在菏泽遍地开花。这些特色作物种植也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产销体统。
我市从抓具体产品入手、兴一方产业,提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水平。目前,全市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33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135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村镇14个、省级19个。新增定陶天中陈集山药等8个山东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新增菏泽牡丹1个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
以效益提升为目标,向规模农业转型,全市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总产由2013年的134.6亿斤,增长到2017年的154.7亿斤,连续跨过140亿、150亿斤两大台阶,实现连续14年增产;粮食单产由409.3公斤,增长到434.9公斤,小麦最高单产达到808.5公斤,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以提升产业优势为目标,向链条农业转型,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大力调减压缩低效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油用牡丹、芦笋、山药、大蒜、大棚蔬菜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促进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积极推进“粮改饲”和秸秆“过腹还田”,加快“两羊一牛”等畜禽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形成作物种植与畜牧业良性循环发展的局面。畜牧业总产值达145亿元,水产养殖面积36万亩,渔业总产值达22亿元。
以提升形象为目标,向品牌农业转型,农业标准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取得新突破。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三品一标”新增获证产品34个,认证总数达到83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99个,企业271家,面积137.06万亩;绿色食品产品330个,企业113家,面积160.72万亩;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4个,面积24万亩。全市“三品一标”种植面积为361.78万亩。
以规模增效益
园区项目助推绿色崛起
继容纳观光园、采摘园、种植园、智慧科技园于一体的东明武胜桥金银花种植基地被评为“山东省生态健康长寿产业基地”后,总投资13亿元的武胜桥田园综合体项目又通过了省政府批复,目前正在建设中;
牡丹区李村镇以土地流转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在打造黄河风情游览区的基础上,建成了倾城鲜花港、紫荷香草园、曹州玫瑰园、黄河生态采摘园等游览区,成功打造了集创意农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园综合体;
……
按照“发展规划在园区结合、经营主体在园区聚合、生产要素在园区整合、三次产业在园区融合”的原则,我市对现有农业资源项目进行有效整合,重新布局,已成功建设了集种植、加工、仓储、物流、销售为一体的数十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项目,打造出现代农业发展的“隆起带”。
目前,全市已建成一批高标准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产业园区、田园综合体。其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有综合园区20个,占地81万亩,总投资203亿元;特色园区60个,占地90多万亩,总投资88亿元;专业园区18个,占地19万多亩,总投资25亿元。还建成了省级现代渔业园区11处、市级各类渔业园区20处、各类垂钓场所150余处。
五年来,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逐年扩大:工商注册农民合作社由2013年的9857家,增加到目前的26893家;注册家庭农场由244家,发展到目前的4480家;种植大户由339户,增加到目前的4069户;全市有序流转土地面积由2013年的104.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305万亩,土地产出率不断提升。
同时,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市整合了牡丹、芍药、玫瑰等花卉苗木资源,集中打造集种植、交易、展览、生态观光和深加工于一体的旅游园区。以黄河故道、黄河滩区、采煤塌陷区为渔业开发重点,搞好沿黄、低洼盐碱地等荒洼宜渔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规模高效渔业,建成各类现代渔业园区31个。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我市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
以龙头带全局
现代农业发展风生水起
五年来,我市创新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加强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我市以产业集群为方向,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创建成高标准、高效益、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园区,逐步形成“生产+加工+科技”的经营模式。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逐年提升,农民职业化程度大幅提升。加快农业“新六产”的高度融合,推动了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加大农业产业化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农业项目库,我市通过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招商引资会、洽谈会等各种形式,将入库项目积极向外推介。成功培育、引进了一大批农业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加工项目,使菏泽农副产品加工业带动能力稳步提升。“5年来我市加强了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和服务,培育新型业态。”市农业局信息科科长谢卫东说,“通过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走产业化经营之路,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型产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这正是实现菏泽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必然选择。”
如今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由2013年的1405家,增加到2017年的192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81亿元;今年前三季度达到184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市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由342家,发展到目前的400家。各类牡丹生产加工、出口企业达120余家,牡丹籽油年加工能力达2.5万吨,牡丹苗木出口量占全国的90%……一批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正落地菏泽。
记者 訾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