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让张庆发激动不已的东西并不是什么昂贵的物品,而是服装厂做皮衣的皮毛下脚料。张庆发说:“这些都是獭兔毛皮,在服装厂是垃圾,我们拉回来进行筛渣、挑选、剪毛,就成了好东西。”
在张宅村,同张庆发一样做毛皮下脚料加工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从河北大营、浙江崇福等全国知名的皮毛加工地购进各种毛皮下脚料,分发给加工户进行剪毛,再将毛卖给毛纺厂,剩下的碎皮渣还可加工成鸡饲料,或卖给企业做玩具。
目前,贩皮、剪毛已成为张宅村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笔者在张宅村看到,街头门前都是剪兔毛的群众。一把剪刀,一个纸箱,上至八十高龄的老太太,下至十几岁的小姑娘,人人都会剪。村民赵玉芹说:“快手一天能剪六七斤,收入30元。”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郭村镇的农民便开始搞兔毛加工。近年来,随着国内兔毛纺织企业的增加,对短兔毛需求量日益增多。从活兔身上剪下的毛市场价在百元以上,这种下脚料剪下来的短毛要便宜一半,品质并不低于长毛,因此备受毛纺企业的欢迎。来自安徽芜湖的客商李高键告诉笔者:“我们收购这些短毛纺成纱,织成料,加工成帽子、线衣。”
魏楼村村民魏伟前两年因为孩子上大学而背负了10万元的外债。2003年,他从镇政府退休后,也跟着别人做起了兔毛生意,头一年,他便还清了所有债务。魏伟说:“一年,我家筛毛一项收入5万元,收毛也不会低于15万元。”
丰厚的利润让更多的农户加入到这个行列。2003年以来,郭村镇有近千户群众从事兔毛加工生意。目前,兔皮下脚料已不再像以前那么好“拾”了。魏伟说:“全国的兔皮下脚料基本上都让我们收购完了。”
兔毛加工大户张德敏做皮毛生意已20多年。有一年,他在河北大营碰到一个天津皮毛商,无意获悉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他连夜赶到了天津,买下了一批从土耳其进口的皮毛碎料。消息不胫而走。大家纷纷到天津、秦皇岛、广州等港口承接毛皮集装箱。货源丰富后,加工户面对大小不等、颜色不一的各种皮毛碎料,又想出了更赚钱的方法。他们挑拣出大块的毛皮做成褥子、玩具、工艺品等,增加值比剪下的毛高出数倍。
今年,该镇兔毛加工已发展到2000户,从业人员近2万人,年兔毛交易额可达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