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土生土长的杜堂镇农民,黑黑的皮肤,瘦瘦的身材,举手投足间露出农民的质朴、真诚和执着。
从最初的18户菜农,发展到现在辐射杜堂镇辘湾、宋楼、谢庄等7个行政村,拥有社员265人,绿色蔬菜生产基地1200余亩,年产蔬菜5000多吨,统一销售蔬菜产品800余万元,带动了周边16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
短短5年时间,杜堂镇中远蔬菜专业合作社完成了华丽转身,成为定陶县乃至鲁西南规模最大、运作最规范的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之一,成为省级示范社,拥有9项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被授予“国家级蔬菜标准园”,杜堂镇也成为第一批被省政府批准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谈起合作社的发展, 杨立一脸自豪。
2009年春,杨立联合本村18户菜农,成立中远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辘湾”牌商标。根据市场需求,合作社按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销售”,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行统一标准建设农业设施,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服务、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收购和销售的“一条龙”模式。
“我们成立了蔬菜配送部,采取‘农超对接’模式,先后与多家大中型超市签订了销售合同,降低了流通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真正做到了‘科技兴农、致富群众、推进产业化’发展。”杨立说。
社员陈金锁是2009年加入合作社的,“2009年以前在外面打工,一月收入千把块钱,也想种大棚,一没技术,二没资金,干不成啊。2009年,听说杨立搞蔬菜种植合作社,给协调贷款,统一建大棚,还负责技术管理和销售,我可高兴坏了!建了一个占地一亩半的棚,当年收入6万多元。现在有两个棚,一年收入十五六万块钱。”谈起杨立,陈金锁充满感激,“不用愁销路,每公斤蔬菜价格还要比市场上高出2毛钱,省心省力还不少赚。”
辘湾村的陈艳琴常年在合作社打工,“家里的4亩地都租给合作社了,我一天在这里能挣60多块钱,离家近,还能照顾家,感觉特好!”灿烂的笑容绽放在陈艳琴脸上。
谈起合作社的明天,杨立自信满满:“我们正在报送国家级示范社,计划在辘湾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业,让我们的品牌更响,规模更大,把中远蔬菜合作社发展成为集观光采摘、农业科普示范、娱乐休闲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记者 刘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