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28日 星期日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立和他的蔬菜合作社
——定陶县杜堂镇中远蔬菜合作社见闻
  9月22日,秋高气爽,果蔬飘香,记者来到定陶县杜堂镇中远蔬菜合作社,在5300平方米的全自动智能育苗温室里,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蔬菜幼苗。 合作社理事长杨立笑着告诉记者:“我们这个育苗基地,年育苗能力3000万株,一次育苗800万株呢!”

  杨立,土生土长的杜堂镇农民,黑黑的皮肤,瘦瘦的身材,举手投足间露出农民的质朴、真诚和执着。

  从最初的18户菜农,发展到现在辐射杜堂镇辘湾、宋楼、谢庄等7个行政村,拥有社员265人,绿色蔬菜生产基地1200余亩,年产蔬菜5000多吨,统一销售蔬菜产品800余万元,带动了周边16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

  短短5年时间,杜堂镇中远蔬菜专业合作社完成了华丽转身,成为定陶县乃至鲁西南规模最大、运作最规范的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之一,成为省级示范社,拥有9项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被授予“国家级蔬菜标准园”,杜堂镇也成为第一批被省政府批准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谈起合作社的发展, 杨立一脸自豪。

  2009年春,杨立联合本村18户菜农,成立中远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辘湾”牌商标。根据市场需求,合作社按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销售”,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行统一标准建设农业设施,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服务、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收购和销售的“一条龙”模式。

  “我们成立了蔬菜配送部,采取‘农超对接’模式,先后与多家大中型超市签订了销售合同,降低了流通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真正做到了‘科技兴农、致富群众、推进产业化’发展。”杨立说。

  社员陈金锁是2009年加入合作社的,“2009年以前在外面打工,一月收入千把块钱,也想种大棚,一没技术,二没资金,干不成啊。2009年,听说杨立搞蔬菜种植合作社,给协调贷款,统一建大棚,还负责技术管理和销售,我可高兴坏了!建了一个占地一亩半的棚,当年收入6万多元。现在有两个棚,一年收入十五六万块钱。”谈起杨立,陈金锁充满感激,“不用愁销路,每公斤蔬菜价格还要比市场上高出2毛钱,省心省力还不少赚。”

  辘湾村的陈艳琴常年在合作社打工,“家里的4亩地都租给合作社了,我一天在这里能挣60多块钱,离家近,还能照顾家,感觉特好!”灿烂的笑容绽放在陈艳琴脸上。

  谈起合作社的明天,杨立自信满满:“我们正在报送国家级示范社,计划在辘湾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业,让我们的品牌更响,规模更大,把中远蔬菜合作社发展成为集观光采摘、农业科普示范、娱乐休闲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记者  刘卫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定陶县杜堂镇中远蔬菜合作社见闻
~~~——定陶县杜堂镇中远蔬菜合作社见闻
~~~——定陶县杜堂镇中远蔬菜合作社见闻
~~~——定陶县杜堂镇中远蔬菜合作社见闻
~~~——定陶县杜堂镇中远蔬菜合作社见闻
~~~——定陶县杜堂镇中远蔬菜合作社见闻
~~~——定陶县杜堂镇中远蔬菜合作社见闻
~~~——定陶县杜堂镇中远蔬菜合作社见闻
~~~——定陶县杜堂镇中远蔬菜合作社见闻
~~~——定陶县杜堂镇中远蔬菜合作社见闻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新闻
   第03版:时事新闻
   第04版:民生·广告
1至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回落至10%
学习“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系列文章
坚定不移地发展有菏泽特色的主导产业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科普知识进课堂
巨野“新常态”实现大作为
我市组织参加2014第十一届东盟博览会
杨立和他的蔬菜合作社
市纪委通报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
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