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站长名叫周传新,他用一瘸一拐的身躯,用辛勤的汗水,用忘我的付出,染绿了皇镇乡的角角落落。
侄女提起这个“爸爸”就满眼泪花
周传新今年50岁,出生在牡丹区安兴镇一个偏僻的农村,半岁时得了婴儿瘫。当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母亲借遍了全村和亲戚的钱,只保住了他的一条腿。从小就身残志坚的他,用超乎常人百倍的努力考上了林业学校。
他是长子,二弟因家庭变故,将女儿托付给他抚养,加上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儿子,夫妻俩担起了养育三个孩子的重担。他一个月2000来块钱的工资,妻子没有工作。家庭的大部分收入都用在3个孩子的上学上还远远不够。不少人劝他,女孩子就别上学了,他不同意,再难再苦,也要让侄女上大学。他和妻子省吃俭用,培养出了3个大学生。现在刚刚毕业的侄女,提起这个“爸爸”就满眼泪花,说,“爸爸”为这个家付出的太多了。
独自撑起高速公路1/8的绿化工作量
3月,乡里开展了绿色通道植树活动,皇镇乡境内日东、日南、德商高速和327国道总计约20公里,路长量大,需栽植树木4.2万棵。周传新接到任务后,没有给党委、政府提任何条件,一个人开着摩托三轮车下村,联系树苗,联系工人,联系村干部。每天带领12名植树人员,早7时准时开工,天黑收工,常常晚上9时才吃晚饭。
虽然植树前村里做过宣传,但很多群众认为栽树影响庄稼产量,收割机没法用,没有任何补偿,抵触情绪较大。面对群众的抱怨阻挠,甚至大吵大闹,他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挨骂自己挺着,受屈自己装着,有泪自己忍着。在没有任何补助的情况下,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周传新带领12名植树人员,就完成了4万多棵树苗的栽种工作,独自撑起了牡丹区高速公路1/8的绿化工作量。
足迹踏遍全乡每个角落
周传新家住菏泽城区北郊,开着摩托三轮上下班,不管刮风下雨,他都没有因为身体原因影响到工作。2008年6月,在开展“绿化示范乡”村级宣传活动中,他连人带车被撞进了沟里。2012年4月8日,因为“绿化模范乡”自查工作加班,他的三轮车在回城的路上被夜间疾驰的大车撞飞,幸好人无大碍。
虽然他行动十分不便,但是路却没少跑一点。爬高速查看树情,下河堤研究土质,田间地头听取意见,进村入户动员群众。从洙水河到赵王河,从德商高速到日南高速,到处都留下他辛勤的汗水。
是什么促使他这样努力工作?是因为他心中有一团火,是因为他把岗位和工作看得无比神圣。姚峰说,看到老周,有些同志应该感到惭愧,对照老周,他能办到的,我们更应该办得到!
为群众服务的精神不能残缺
周传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紧扣乡情、人情和风土情,大力推进乡驻地园林化、村级道路林网化、农村庭院花园化“三化”工程和爱鸟周活动;在乡驻地实行“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乔灌草结合、季节错开搭配的栽植办法;积极鼓励广大农户在街道两旁、房前屋后植树造林,种花种草,绿化美化家园;全力打造高标准、园林式新型工业园区。
近年来,皇镇乡完成丰产林642.5公顷,2800公顷耕地中,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5.5%。在全乡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5.5%,四旁植树68.6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36.8%,乡驻地绿化率达到45.8%。皇镇乡林业站先后获得市“林业生产先进单位”、省“绿化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
“人的肢体可能残缺,但是对家人和同事的感情不能残缺,对工作和事业的热爱不能残缺,为群众服务的精神不能残缺。”这是周传新和同事常说起的一句话。这位纯真、勤勉、朴实的汉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记者 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