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06日 星期二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A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极端事件不应成为“好人难做”的借口
  近日,黑龙江省桦南县“孕妇装病骗女孩回家让丈夫性侵被杀害”案让人震惊。这一令人发指的罪行挑战了做人的道德底线。网上“好人难做,好人没好报”的声音不绝于耳。

  少女帮孕妇反被害,确实是社会无法承受之痛,但如果因此为“好人难做”找借口,从此不做好人,未免过于偏激。善良、乐于助人是社会主旋律,不能因为个别极端事件而否定“做好人”这一价值观念。

  诚然,恶性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近几年,社会信任缺失,有的人怕惹祸上身,有的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在一些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事情上做了冷漠的看客。“老人倒地无人敢扶、见义勇为惹祸上身”等事件不断出现,不可能不对人们心理产生影响,不可能不助长围观者的冷漠。但这些都不是人们逃避社会责任的借口。

  因为,“恩将仇报”挑战了社会道德底线,必然成为人人公愤,公道自在人心。实际上,别人面临困难,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也是人性向善本能的表现。公交车上,主动为孕妇让座,已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最美司机”“最美妈妈”“最美老师”等最美现象在各地不断涌现。

  世上究竟好人多还是坏人多,人性向善还是向恶?不同人因其不同遭遇,可能心中有不同的答案。但要相信一点,尽管世上有很多坏人甚至恶魔,但人类之所以延续至今,是因为人类具有行善和向善的人性。

  伸张正义、明辨是非、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等是社会主流价值意识形态,纵观中外数千年的历史,这些都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素。越是信任缺失、“好人难做”,越需要有人坚守自己的道德理想,为社会增添正能量。 王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时事新闻
   第A04版:社会生活
   第A05版:都市生活
   第A06版:经济生活
   第A07版:新闻速读
   第A08版:楼市家居
下岗职工捐资140万元修路造福乡亲
农民贾崇珍:音乐路上的执着追梦人
极端事件不应成为“好人难做”的借口
后高考时代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