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锦旗相赠:无私奉献报答桑梓
7月26日,记者驱车赶赴曹县王集镇,从镇政府出来没多远,就有工作人员指着笔直平坦的柏油路面说,这就是袁烽修的路。此时,正是盛夏,不少农民正在田间劳作,马路上不时有农用三轮车驶过……
“去年春节,我和他妈去北京时,他给我们说,想为家乡做点事儿,我就说到了村里道路破损,能不能为乡亲们把路修一下。”在袁白庄村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记者见到了袁烽的父亲袁光耀。他告诉记者,袁烽在听到自己的建议后,回到家乡,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当即决定,为家乡修路。
“听到这个消息,村民们都很振奋,袁烽自己出钱为村里修路,这是谁也想不到的。”村党支部书记袁光玉告诉记者,袁白庄行政村辖四个自然村,村里基础设施落后,道路更是损坏严重,已经影响到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刚开始测量下来是10华里,可以将整个行政村用柏油马路连起来。”袁烽父亲告诉记者,10华里的公路造价是120万元,这对袁烽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但是,就在修路的前几天,与袁白庄行政村相邻的谢庄村党支部书记找了过来。“他希望能把路再延伸2华里,通到他们村上。”
于是,修路里程从10华里延长到12华里,资金也从120万元增加到了140万元。4月26日,由袁烽出资修建的公路举行开工仪式,不到一个月,一条长12华里,贯穿袁白庄、谢庄、胡庄、杜庄、季集5个行政村,路基宽6米,油路面宽4.2米的乡村公路全面贯通。
“路修好那一天,乡亲们敲锣打鼓,给袁烽送来了这面‘无私奉献,报答桑梓’的锦旗,全体村民感谢袁烽啊……”村党支部书记袁光玉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感慨不已。
母亲流泪接受采访:儿子连肉都不舍得吃
“袁烽自己非常节俭,舍不得吃肉,从来没穿过像样的名牌衣服……”相对于对乡亲们的大方,袁烽对自己的吝啬让母亲心疼不已。
今年45岁的袁烽曾经有令那个年代人们羡慕的工作。1985年,他考取菏泽技校,毕业后,顺利成为一名工人,进入菏泽造纸厂工作。由于工作努力,业绩突出,还干到了造纸厂办公室主任的位置,负责厂里产品的销售工作。
2001年,菏泽造纸厂倒闭,袁烽成为一名下岗工人。不久,他跑到江苏无锡自主创业,干起了熟悉的“老本行”,做起纸张批发生意。“当时,在那边也不好做,袁烽就又去了北京,考察古典家具,想做这一块儿。”袁烽父亲说,袁烽带着父母、亲戚姐妹凑起来的10万元钱在北京租赁了一个店面。为了省钱,他自己装修,自己运料。
“有一次,他的手被气枪打进去一个钉子,他怕去医院花钱,自己拔出来了,我是一想就心疼……”袁烽母亲告诉记者,创业最艰难时期,袁烽早晨做一顿饭能吃一天,头发长了就自己理,一分钱也不敢乱花。
创业中的袁烽胆大心细,善于动脑,往往有独特的创意,并把自个的创意,绘画雕刻到古典家具上。由于创意新颖,画作古朴典雅,产品一上市就受到顾客欢迎。
经营中,袁烽始终没有丢掉鲁西南人淳朴善良的传统,坚持做事先做人的理念,用诚信去感动顾客。几年间,生意越做越大,常年有6个工厂为其加工生产家具,如今其产品已销售到了全国各地。
自小乐于助人长大善行天下
袁烽的父亲退休前是一名教师,家里有四个孩子,袁烽是老二。在生活中,袁光耀对于孩子们的教育三句话不离“奉献社会”。或许是父亲的教育使然,或许是天性使然,善良的种子在幼小的袁烽心里早早生根发芽。
“袁烽从小学习好,为人好,小的时候,给班里困难的同学买笔、买本子。”袁光耀告诉记者,儿子乐于助人在村里人尽皆知。
从小看着他长大的邻居袁大爷说:“这孩子特善良,帮忙的事儿跑得可快。谁家收粮的时候,他看到,都帮着推把车子。”
年幼的袁烽乐于助人,长大后更是善行天下。他曾为西藏一偏僻村庄捐款,资助20多名贫困学生上学;曾为山西大同华发寺院捐赠家具20余套,价值100多万元;在无锡飞机场,遇到有人银行卡丢失,买不了机票,他掏出钱帮助买票……
记者手记
一位对自己吝啬到连肉都不舍得吃的下岗职工,却心怀大爱,善行天下。我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算难,但是长久坚持做好事却不容易。面对袁烽,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些什么。诚然,或许我们贫寒,但当“仁者爱人”的大爱填满灵魂,我们一样富有;当善行天下充盈了我们的心智,就是再卑微,也一样尊贵。善,不在贵,而在持之以恒;爱,不在重,而在救人于危难之中……
记者 祝见华 宋庆思 通讯员 廉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