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走向富裕
走进鄄城县旧城镇西刘楼村,笔者的眼前豁然一亮,村道两旁一家接一家的民营企业经营得红红火火,来来往往的人们脸上挂满了笑容,这让笔者产生了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冲动。
“我们村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群众遭的那个罪、受的那个苦就甭提了。”陪同采访的旧城镇西刘楼村党支部书记刘玉华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为带领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刘玉华和他的搭档们没少动过脑筋,曾先后发动群众大面积种植过西瓜和蔬菜。“村里有了果园,有了菜园,说起来这小日子过得也是有滋有味了,但村干部们还不满足,”站在一旁的老党员刘玉福挤进人群说:“玉华他们又带着大伙把村西的那百十亩老是不好好长庄稼的盐碱地修上了路,通上了电,架上了电话,谁家要开店办厂就到这里来。没想到这片碱花花地还真成了‘风水宝地’,木器厂、面粉厂、食品厂、预制厂、新科苗木基地等一家家企业都在那儿落户了,现在人来人往,热闹着呢!”
从混乱走向文明
“要是在前几年,就是唾沫说得能点灯,俺也不会相信俺们这个全镇出了名的乱子窝能成为文明村。这一切变化都是从柏油路修到村里开始的……”今年年过古稀的鄄城县旧城镇谌庄村李崇才老汉,坐在自家宽敞洁净的农家小院里,与笔者聊起了村里发生喜人变化的前因后果。
2000年,旧城镇谌庄村村干部因故集体辞职,各项工作一落千丈,该村也成了乱子窝。李崇才老汉说:“要不是2004年镇政府和县交通局的领导张罗着给村里修上了柏油路,俺村还不知要乱到猴年马月呢。现在路好走了,群众的怨气少了,做生意、跑买卖的多了。”旧城镇党委、政府趁热打铁为该村组建了新班子。新班子走马上任后,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奔富路,还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等花样繁多的文明创建活动。
“现在大家伙都一个心眼要争做发家致富的模范,争当倡树文明新风的标兵,哪个还有闲心去瞎折腾。这不今年春天,村支书就从镇里抱回了文明村庄的镀铜奖牌。望着那久违的大奖牌,全村老少那个乐呀,真比过年过节还热闹。”李崇才老汉说这番话时,满脸的喜悦和欣慰。
从“单兵作战”走向“联合经营”
鄄城县旧城镇南桑庄、南李庄、蒜张楼和七里庙,是名副其实的架木运输专业村。旧城镇经委主任邢斌说起这三个村的架木发展情况来如数家珍: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四个村就有部分群众搞起了架木运输,到了九十年代,这几个村80%以上的青壮年都从事此业。
“随着架木运输业规模的不断膨胀,我们又遇到了新的难题。由于我们四个村的道路都是 ‘三跳路’(车在路上跳,人在车上跳,心在肚里跳),每逢阴雨天气,外地的运输车辆进不来,村里的架木运不出去,即使我们降低价格有的客户也死活不肯来。”陪同采访的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李现金说,“现在不仅外地客户抢着来收购架木,我们也购买了大型运输车辆自行购销。随着架木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联合经营体内部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有的专营架木收购,有的专营架木运输,有的专搞架木销售,分工协作,各得其所,初步形成了内部产、加、运、销网络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的运作机制。”通讯员 陈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