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到渴了才喝
大暑天往往闷热、潮湿,就算是大汗淋漓,也不能解热,因此很容易中暑。大暑的炎热还会使身体更易出汗,导致流失水分。对此,专家提醒大家在大暑天要记得经常喝水,做到每次量少,但频率高。在夏季补水时要注意一个“误区”:千万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当人感到口感上口渴时,人体往往已经失水10%,这时候再通过喝水来补充体内的水分已经晚了。另外,专家还提醒,在感到口渴时,更不要大杯大杯地猛喝,这样会打破机体的水平衡,也就是“水中毒”。只有经常地补充机体水分,才能合理地维持体内水平衡,同时也有益于保持细胞的良好状态和活力。
饮食宜清淡
大暑养生应遵循 “健脾养胃、清暑化湿”的清补原则。可以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伤及肠胃道功能。像山药、莲藕等,都是进补的佳品,绿豆清暑、薏苡仁祛湿,特别是绿豆苡仁粥,可供大暑之季清热祛湿。
高温天食物容易变质,造成腹泻,甚至胃肠道紊乱。夏天饮食卫生是重中之重,要保持饮食清洁。开启过的饮料、食品等要注意密封、冷藏。除此之外还要关注食品保质期,不食不洁或变质食品。
暑天酷热,出汗较多,人易中暑,在及时补水的同时也要注意清热祛火。选择清暑佳品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西瓜,西瓜确实具有清暑、解热、补水的功效。但针对夏季较为脆弱的肠胃,专家主任提醒,夏天多吃西瓜也要注意避免伤及肠胃。一是不要一次吃太多,二是尽量不要贪一时之凉吃冰西瓜。
雨水多,注意除湿
七八月正是雨季,高温加雨季,湿度增大,天气闷热。“湿”是导致各种疾病的常见原因。湿邪侵犯人体,容易导致腹部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混浊,头重如裹,身体沉重困乏等。因此,在夏季除了防暑之外,及时清除湿邪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措施。
专家指出,入夏后为了避免暑热,很多人会熬制酸梅汤和绿豆汤,现在天气湿气重,建议脾胃不好、易腹泻的人就不要过度饮用这些了。长夏季节病多与湿气有关,遇寒则成为寒湿,遇热则成为湿热,遇风则成为风湿。现在的天气,半夜不盖被子也会着凉,要注意防范。
湿气和脾关系密切。中医里脾是主运化的,而湿邪也容易伤脾。我们平时要避免接触湿气重的环境,不要冒雨或者涉水。健脾化湿也要选择药食两用的,如薏苡仁、荷叶、扁豆等都可以用来熬粥,既能养胃,又能除湿。还要少吃肉,以减少湿气的积累。
为了散发体内的湿气,可以选择在早晚温度稍低时散步,或打太极等强度不大的活动。大暑养生尤其还要避开“桑拿天”,在闷热天尽量减少出门或活动。
静心,防“情绪中暑”
炎炎夏日给忙碌的现代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不适的困扰,情绪的困扰也日益明显。“夏季情感障碍症”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心理学家称之为“情绪中暑”。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异常行为。这是“情绪中暑”所引起的。 人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来防止“情绪中暑”的发生:
第一,要“静心”养生。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我们越要心静,尽量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不要生闷气,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感到心烦意乱时可以想想一片绿林、一片蓝天等,平静一下心情。
第二,要保证睡眠。情绪与睡眠亦密切相关。睡眠不足,心情会变得急躁。经常作息颠倒或长期熬夜的人,通常情绪也不稳定。
第三,要调剂好饮食。日常膳食应尽量减少进食油腻食品,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注意多饮水,以调节体温,改善血液循环。
第四,要注意养气。日常生活应保持不急不缓、心平气和的状态。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都要保持不急不缓的动作,让呼吸均匀有序,“气”自然就会“和”。“气”顺了,转化为足够的能量,身心舒展放松,“心”自然就平静了。 兰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