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A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出家门天地宽
——鄄城县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侧记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鄄城县把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逐步走出了一条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路子。目前,全县在外务工人员已达20万人,年可创收在16亿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去年,该县被评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县”。

“怀揣绝技”走四方

  “有技术和没技术有天壤之别,有技术的不出力,工资还高;没有技术的,不少出力,钱却挣不多。今天春天,我参加了县里的电焊培训班,知道技术重要了。”日前,在县工业园上班的郑营乡刘庄村村民刘瑞海说。“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为了让农村劳动力拥有就业“金刚钻”,该县按照“城市农村统筹、培训服务并重、需求供给对接、创业就业并举”的思路,依托县技工学校、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和县第一职业中专三处国办培训机构建立了“农民工培训基地”,在各中心乡镇设立了“农民工培训中心”。采取集中办班、举办夜校、送培训下乡、入企进车间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并积极推行“校企对接”,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提高培训效果。今年该县又把“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列入政府“十大民生工程”。自去年以来,全县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达1.4万人。

“劳务名片”亮堂堂

  康刘庄村青年农民康思洲在北京成立了“北京恒阳展览展示公司”,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承揽了大量的展览展示工程,并带领本村100多名青年在北京从事展览展示行业,目前在京成立展览展示业大小公司十几家,经常参与奥运中心、水立方、国家展览馆、国家会议中心等会展中心的布展工程及相关业务,在北京展览界已崭露头角,使全县的劳务输出上了一个层次。近年来,鄄城劳务的影响越来越大,“鄄城馒头”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特色品牌劳务,长江以北各大中城市均有分布。其中在北京从事馒头加工的达2万人,鄄城农民在北京开的“山东呛面馒头”店上规模的就有数百家,每天仅用面粉就达几千吨,馒头主要销往高等院校、大企业和党政机关,并零售附近居民,占市场份额的90%以上,深受当地居民欢迎。在京的鄄城馒头大军中,有千万元以上资产的老板,也有几百万元以上的老板,不少人已在京城购房定居,不少人买了私家轿车,经常开车联系市场。李进士镇农民宋金生在石景山区开了两个馒头店,又购买了四部卡车从事面粉运输,年收入达60万元,个人出资在家乡建设了一座卫生院。

“凤凰回巢”创业忙

  箕山镇农民王常讲2008年6月从青岛返乡后,投资300万元创办了劳保用品公司,吸纳了150人就业。目前,在鄄城县像王常讲一样的“创业明星”已经越来越多。这些“明星”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获得了丰厚的收入。他们返乡后,办企业、开工厂,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近年来,鄄城县为把这一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思想观念,也为鄄城县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县里出台了《关于鼓励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创业发展的意见》,在用地、融资、税费等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并依托该县的木材、人发和中药材产业建立了“农民工创业园”,实行“一条龙”服务,并对他们实行全方位跟踪服务,尽心尽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全力优化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门槛,积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政策、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帮扶。目前,全县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已有4000多人。通讯员孙明海 傅成银 记者焦同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鄄城县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侧记
~~~——鄄城县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侧记
~~~——鄄城县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侧记
~~~——鄄城县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侧记
~~~——鄄城县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侧记
~~~——鄄城县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侧记
~~~——鄄城县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侧记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时事新闻
   第A04版:专版
   第B01版:要闻
   第B02版:情感
   第B03版:纪事 新闻速度
走出家门天地宽
单县:文明进新村新风荡万家
我市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图片新闻
车间来了美国客人
“低碳沼气”惠农家
牡丹区50个重点项目全部通过全市安评手续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