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远进
2011年9月,因参加中韩名家书画作品邀请展,在仁川、首尔等市逗留了几天,所见所闻饶有兴趣。
填海造出的城市
韩国是一个敢想敢干的民族。上世纪六十年代,战后的韩国到处弥漫着饥饿与恐慌,他们急于找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和发展路子。他们坚定一个信念——不敢与富人打交道,就永远当不了富人!于是忍辱负重,先是靠兵役输出(美越战争)与美国达成协议,获得了7亿美元的援助,继而叩开了欧美银行的大门。几年的时间,不仅解决了国民“饿”的难题,而且找出了一条靠发展工业、产品外销、科技推动的路子。
韩国最发达的是工业,攀升最快的是房地产。汽车、电子、化妆品逐渐成为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不少产品成为世界品牌;而一套房产好的地段已涨至几亿韩元 (人民币与韩币比率1︰160),一般市民多采取分期付款或租房。韩国有个笑话:男人是天,女人是地,“地”比“天”值钱!韩国对驻外大使的政绩评价,主要的一条是看他在产品倾销上贡献多大。近年来又针对人多(5000万)地少(90000平方公里)的矛盾,实现了一个大胆的构想:靠填海造地换来了一个中等规模城市——仁川市松岛区。这个犹如海平面上凸起的城市,成为一个最惹眼的亮点。高楼林立,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而且打造了一条长达21.17千米的世界第七跨海大桥 (我们往返乘坐的大型邮轮就是穿过这座桥孔登陆、离岸的)。几天时间我们跑遍了仁川、首尔等数个广域市(直辖市),就城市面貌而言,现代气派的松岛区独树一帜!
男人的压力
男主外女主内,男人称先生,女人称内人。这和中国、日本差不太多。在韩国,男人挣钱是第一位的,挣不到钱就没脸回家。企业(株式会社)职工一般早7点上班,公务员9点上班,下班时间5至6点相差一小时。男人的钱主要花在买房(租房)、买车(分期付款)上。2007年一场金融风暴,中小企业纷纷破产,许多先生们有家不敢归,大桥下、道路旁一睡三个月,什么时候挣到了钱才敢回家团圆。
化妆的魅力
韩国是目前世界上生产、使用、出口化妆品最多的国家。韩国女人最爱化妆。从十几岁的小姑娘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不化妆不会出门,而且头部、面部、全身都要“化妆”。从闹市到郊区,化妆品门店比比皆是,就连厕所(洗漱间)也叫“化妆室”。化妆品的讲究自不必说,程序复杂,种类繁多。这类门店尤喜外币,买上一套,少说也得几千元人民币。韩国是个“单眼皮”的民族,有些青年女性舍得花大价钱拉成双眼皮,还要把鼻子垫高一点。韩国女人的化妆绝对地因人制宜,每个人要根据脸型、体型、肤色、性格、职业,化出适合自己特点的个性与气质来。
韩国人的生育观
上世纪七十年代,韩国经济逐渐复苏和繁荣,近二十年是发展最快的时期,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60后曾是一个生育高峰,70后生育却直线下降,80后尚不到婚育期。男性需先考上大学,然后依法服兵役2年,再修完大学则到了近30岁的年龄。每个子女抚养成人需几亿韩元,这是个很重的负担。韩国工薪阶层年均收入2800万韩元,“没有条件宁可不要孩子”的生育观,使得韩国不得不推出一系列鼓励生育的优惠政策。即使这样,想维持最低生育水平也难乎其难。55岁以上的老人为青年人的3倍多,韩国比周边国家提前进入了老人社会。
文化资源的共享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韩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的泊来品,晋唐文化、明清文化对韩国影响极大,民间文化更是影响深远。特别是中国文字、书法、国画,成为支撑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档案馆、博物馆等展出的宫内府藏、教旨、派谱、族谱、世谱、家垂等珍贵档案资料,记载方式都是汉字,其毛笔书法宛如羲之真传、颜柳再世。汉字书法与韩文书法在这里交相辉映,装裱、办展与对外交流的水平也丝毫不逊于中国大陆。值得一提的是,韩国政府把公共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共享体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每个市、区,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规划馆、展览馆都成为公众文娱场所、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最佳旅游景点。首尔人口1500多万,是全国人口最集中的地方,要塞重重,寸土寸金,这里却拿出了足够的空间,投入了巨额资金,高标准打造了气势宏伟的档案馆、艺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并设有相配套的大型休憩广场。每逢周末,游人如织,老少咸集,蔚为壮观。相比之下,半山腰的总统府和各级机关则素朴清幽、门可罗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