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鄄城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实际,在稳定粮食生产,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政府、农户和涉农企业联手互动,全力打造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化链条,让农业在循环中实现了增值、增效、增收。
该县把农作物秸秆作为循环“起点”,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利用秸秆作饲料,发展养殖业。他们利用“青贮”、“氨化”、“微贮”的方法,把秸秆变成饲料,饲喂畜禽,畜禽粪便进入沼气池,沼渣用于坑塘养殖或还田,产出新的秸秆,形成了“秸秆—畜禽—粪便—沼气—秸秆”的循环链条。每年用作饲料的秸秆达50多万斤,大牲畜年出栏量达37902头。食用菌种植也是秸秆利用的有效途径,形成了“秸秆—食用菌—废弃物还田—秸秆”循环模式。目前全县利用秸秆种植食用菌面积达200万平方米,产值达900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120多元。 并引进新技术对食用菌的废弃物进行加工再利用。
前牟村村民牟春来一拉开关,“沼气灯”马上亮了。牟春来自豪地说:“我们照明、做饭不用花一分钱。”在鄄城县,像牟春来一样“一户一循环”的生态型家庭经济随处可见。该县为引导农民巧用生态小循环,推广“秸秆—畜—沼—果(菜、渔)”模式,采取每建一处沼气池补贴1000元的办法,带动了当地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发展。他们用牛、鸡、猪等畜禽的粪便作为原料产生沼气,用于照明、热水、做饭,沼液、沼渣用做果菜的叶面肥和有机肥,果菜的秸秆又是猪的优质饲料。这种种养一体化模式,使每个单一的生态链条年实现综合效益达2万余元。据该县农业局能源环保站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县已建设沼气池9670个,在满足沼气户用火用电的同时,每年可提供有机肥45万斤、叶面肥12万斤。以种植、养殖、加工、沼气为链条的微型循环经济,不仅让老百姓得到经济实惠,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厕所卫生、畜圈卫生、秸秆气化、庭院绿化等一系列问题,使农业清洁生产与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完美结合。
与此同时,该县还积极引导涉农企业积极参与到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中来。引进的艾农生态肥业、鄄城微生物肥业等就是以秸秆和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企业,他们将利益建立在循环链条上,一年可“吃掉”秸秆700吨左右、粪便1000多吨,实现了“从土中来,回土中去”的能量循环,既壮了肥力,又保证了农业无公害生产。
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提升了农业的竞争力。目前,该县初步构建起粮食作物、食用菌、蔬菜、瓜果、草食畜禽等5大生态产业化链条,全县小麦总产量达到38万吨,瓜菜菌种植面积30万亩,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企业98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9150亩,无公害农产品品牌7个。今年1-6月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3725元,同比增长23.47%。 通讯员黄贤清记者焦同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