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不“信用”“卡族”成“卡奴”
在菏泽某企业上班的马先生,就是一位典型的 “卡奴”。他手中持卡四五张,每个月都要为银行还款而“拆东墙补西墙”。为此,他的信用卡不良记录已有两次。谈起用卡经历,他唉声叹气地对记者说:“当初办卡时没多想,身边的朋友都有信用卡了,自己也办了一张。开始花钱还是蛮理性的,但刷卡的感觉实在太好了,不用带钱就可以透支,慢慢地养成了大手大脚乱花钱的习惯。去一趟超市,拿卡一刷,几百元就这么出去了,一点也不感到心疼。现在回想起来,已后悔晚矣!”
马先生即属于目前网上所谓的“卡奴”,被“卡”左右了自己。据了解,很多“卡奴”都有这样的心理,总觉得刷卡不是自己的钱,这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在办理和使用信用卡时,一定要仔细谨慎地考虑自己的消费实力,切莫把信用额度和消费实力轻易地划上等号。信用卡是一种辅助的支付工具,用来代替已拥有的金钱。然而许多人却把属于债务范畴的信用额度,误以为是自己的消费实力,当作收入来使用。这样做,就会糊里糊涂地透支自我的经济实力,下场当然不妙。
优惠卡未必都优惠
应按需选购和使用
家住城区长江路的李女士,是一位喜欢逛街、追求时尚的年轻女性。只要城里哪家美容美发店、衣服店或者食品店新推出了什么优惠打折活动,她的消息总会特别灵通。在她的卡包里,装满了十多张不同类型的会员卡。这卡虽然能带来些许优惠,但由于卡多而杂,不少卡进入了长期休眠状态或者沦为“鸡肋卡”。李女士说:“我去年刚办了一张健身年卡,但总想不起来去锻炼,一个月下来去不了几次,结果贪图便宜反而浪费了钱财,假如当初办一张月卡或次卡就划算多了。”会员卡也好,优惠卡也好,还是应该本着按需选购的消费理念。不要轻信商家而掉入布置好的消费陷阱。
用卡与否细斟酌 理性消费是关键
根据相关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用现金消费会比用信用卡消费更谨慎,更理性。因为付款时的动作和感觉,往往让人心中产生一种疼痛,抵消了购物的快乐,甚至让人否决掉自己最初的购买意向。在现金消费中,购物与付款两个步骤紧密相连,因而钱款支出的疼痛感比较强烈。而在信用卡消费中,实际的现金支付远在物品入囊之后,从而削弱甚至麻痹了钱包金钱减少的感觉。
俗话说,货比三家。用卡与否,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细细斟酌而定。不要单纯追求时髦赶潮流,认为不用卡而用现金购物就十分落伍。在使用各种“卡”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消费计划、承受能力和购买力,来确定如何使用。只有理性消费,才能减少成为“卡奴”的几率。除此之外,最好养成日常记账的理财习惯,随时翻阅消费记录,了解是否超支,应如何进一步调整理财计划,从而有效控制非理性消费。记者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