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节省成本,纺织企业纷纷寻找门路。其中,多数纺织企业开始用含棉量相对较低的绦棉等棉混纺产品来代替纯棉产品。但也有纺织企业采取了偷工减料的方法来节省成本。
广州市质监局日前对全市企业生产的儿童服装、家居服(含睡衣、内衣等)和床上用品等3类纺织品质量进行了专项监督抽查,公布的结果显示:3类纺织品均未发现禁用偶氮染料及甲醛超标等严重质量安全问题,共有27家纺织品生产企业的35批次产品抽查质量不合格。
产品不合格的不止中小型企业,即使如圣大保罗、杉杉、红豆等知名品牌也被检出不合格产品。
据介绍,2010年,工商部门在流通领域对标称江苏、浙江、广东、湖北、山东、辽宁、福建、北京、天津、上海这10个省、直辖市的60家企业生产经销的60个批次保暖内衣、针织内衣商品开展质量监测。抽检结果发现内衣成分标识问题突出,其中12个批次纤维含量指标不合格,4个批次耐摩擦色牢度指标不合格,其中有的产品有两项、甚至三项指标不合格,共计13个批次的内衣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2010年的纺织品多次被爆料出现质量不合格问题,虽然同属一家公司生产的同种产品,但出口的产品质量明显高于内销的产品质量。这是为什么呢?
记者在质询了多家出口纺企上市公司与国家服装质检中心后发现,导致这种现象的主因是产品质量检验严格程度不同。纺企对出口产品的检验就非常严格,然而在国内却难以实现类似的层层把关,纺织产品的质量因此也难以保证。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