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什么?”何阿姨问。
“就写‘考得不好,还得继续努力。’”
“妮,这分数已经很高了啊。”何阿姨一边说,一边草草签上了字。
由于毗邻市区某小学,何女士的店上每天都有不少熟人的孩子在这里等学校开门,或等家长来接。几乎每天,她都要给一些孩子“代家长签字”。“有的孩子的确是忘了让家长签,但也有的是因为考得不好,不敢让家长看。”何女士说,有个熟人的孩子让她在试卷上签字,一眼就发现上面十位数上的“7”被改成“9”。当时心里很复杂,她知道这分数是为家长改的,却最终没敢拿给家长看,“可见孩子经过了怎样的心理斗争!”
何女士坦言,她其实并不想帮这个 “忙”,但是如果试卷上没有家长签字,学生就要被罚抄试卷,让她非常为难。
“家长签字”一直为不少中小学,特别是一些小学作为教育管理手段存在。背诵要签字,考卷要签字,午睡也要签字,当签字越来越流于形式,“家长签字”逐渐成了“家长作业”,引起部分家长的不满。
利弊几何?
几年来,孙女士记不清为儿子签过多少次字。每次签字,儿子都会站在一边看着,这让她不敢轻慢。尽管家长签字有时难免让她觉得单调乏味,但她仍认为这是家长和学校沟通、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家长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孩子的学习、成长情况。
有家长认为,低龄孩子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他们可能因为惰性或畏难情绪把学习上的困难放在一旁,而家长签字使家长介入孩子的学习行为,了解孩子的学习态度和掌握程度,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有效。
相对这种赞同的声音,更多家长认为家长签字应当大幅度精简,甚至彻底废除。
“家长签字应该是家长写给老师的吧?孩子考得好了,我会写‘考得不错’,接下来就不知道写什么;考得不好时,我会为孩子分析原因,或批评或鼓励,却无法在家长签字中表达出来。”市民陈先生说,一直以来,他都没有找到有意义的写法。有次孩子考的成绩很正常,他随手写上“我看了”,结果孩子回家后很不高兴,说老师看后就笑了。
“一些签字实在是‘无关痛痒’。”陈先生说,现在我们似乎过多关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孩子的智力开发、综合素养、健康心理反而忽略了。当制度流于形式,不如完全废除,给孩子更多自主空间。
“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去年期末考试后,儿子告诉陈先生,学校不排名次了,很多“差生”兴奋得不得了。儿子是班里的“优等生”,言语中透露出失望,陈先生忽然感到一阵心痛。他认为,儿子的失落与“差生”的兴奋,恰恰折射出教育过度约束的偏差。
在他看来,家长签字也凸显出教育体制的弊端。
尽管从心里反对家长签名制,陈先生还是会为孩子签上字,然后,他会告诉儿子:学习是你自己的事,爸爸无法为你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签字。
“家长签字造成孩子的习惯性依赖,不利于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久而久之导致孩子学习能力的缺乏,也丧失了其自我责任心。”长期从事小学教育的王老师表示,这种“契约式教育”可能增加学生负担,课内课外老师家长两头夹击,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好习惯能促进孩子更好地去学习,做家庭作业的习惯也不例外。”王老师说,“老师、学校不应硬性规定 ‘家长签字’,特别是要避免家长没有签字,就体罚孩子的行为。”
记者 丁厚勤
背诵要签字,考卷要签字,午睡也要签
字,频繁的“家长签字”究竟有没有必要?
学生要应付,家长已麻木,学校乐此不疲,“家长签字”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