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进课堂 教育园地开奇葩
在郓城县陈坡乡的几处学校,戏曲教育成为亮点。
该乡3000余名学生、400余名任课教师全部参与到音乐、戏曲、美术、体育等各项活动中去。目前,有竖笛队、横笛队、葫芦丝队、腰鼓队、唢呐队、二胡队、小提琴队、舞蹈队、戏剧队等19个项目26个队43个活动组织。戏曲教学成为艺术教育园地里最鲜艳的一支奇葩。戏曲教学内容分为柳子戏、枣绑、两夹弦、大平调、四平调、山东琴书、花鼓、曲剧、山东梆子、豫剧、越调、黄梅戏等剧种。戏剧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热情,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关注。许多在文化课方面不突出的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却成为意想不到的优秀人才,学校充分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既传承了古老优秀戏曲文化,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启动了心智,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不断增强,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谈到戏曲教育进课堂的初衷,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郓城中英文希望学校校长康为哲颇多感慨:“现在教育过多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完整人格的培养。我们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应是传承文化,接续传统,应该是爱与责任,是培养合格的公民。经过六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在全面落实课程方案的前提下,以艺术教育为载体,推行素质教育,创建特色学校才是我们的生命线,是生存发展之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具有丰富知识又具有完整人格的学生。”
郓城县是闻名全国的戏剧之乡、书画之乡、古筝之乡,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深厚的戏剧基础,柳子戏、枣梆、山东琴书等传统戏剧是该县宝贵的文化遗产。柳子戏萌于宋、生于元、盛于明、衰于清,被称为戏曲界的活化石。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该剧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演程式粗犷豪放、风格独特、唱腔优美典雅的柳子戏由于各种因素的冲击日益没落,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把优秀古老的传统剧种传播下去,义不容辞。因此,郓城县教育部门确定把包括柳子戏在内的10多种地方戏剧引进课堂,使其薪火相传,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要真正地把戏曲教学引进学校的课堂谈何容易。社会的质疑,家长的担心,部分教育工作者的忧虑,使老师们犹豫徘徊。
曾经有一个时期,中英文希望学校和部分学校的负责人经常听到这样的奚落:“听说你们办‘剧团’了,什么时候出外演出挣钱啊?”“义务教育学校就是培养学生一步步升学的,干嘛出洋相教唱戏,真是不务正业!”一位学生家长甚至来到学校质问老师:“俺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学习知识的,是升高中考大学的,不是来学戏的,马上给俺孩子办理转学手续!”
“义务教育阶段把戏曲引进课堂会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一位在本地颇有名气的老教育工作者也好心地劝说学校负责人就此罢手。“学校资金本来就困难,哪来钱和师资去支持学生学戏。”个别老师也对大量资金倾斜艺术教育特别是戏曲教学提出反对意见。一时间来自各方的压力几乎使 “传统戏曲进课堂”半途而废。
“让每个学生成功,让每位家长放心”的教育目标是正确的;因地制宜,走“深化课堂改革、开展艺术教育、秉承传统文化”的实践一定能成功。县教育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到当初的困难时这样向人们解释。学生家长不理解,任课教师有顾虑,就登门拜访一遍遍的做工作。没有资金就因陋就简;没有专职教师,学校就到社会上广访贤才。
“俺学校为了传统戏的传承可费尽了心思,我就是冲着他们对传承柳子戏的这份痴迷才来的。”六十多岁的柳子戏聘任教师尹茂生谈初衷时说。尹茂生是郓城颇有名气的柳子戏演员,被有关部门认定为柳子戏传承人。他曾先后培养出12名知名柳子戏演员,其中包括获得过“小梅花”戏曲大赛金奖、山东省柳子剧团青年团团长尹春媛。
“秦琼打马离济南,心中辗转好几番。下登州若有好和歹,居家大小塌了天。”谁能想到毕业演出舞台上这个栩栩如生的“秦琼”就是当初那个人人烦的淘气包祝恩泽呢?
从奶声奶气的顽童到被山东电影学校录取为柳子戏专业学生,祝恩泽走过不平凡的求学路:祝恩泽是尹茂生老师带的弟子。谈起这个孩子学戏前后的变化,尹老师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以前这个孩子可以说是个人人烦,打架逃学可以说是家常便饭,老师教别的同学学戏时他来捣乱,别人演唱时,他油腔滑调瞎掺和。尹茂生偶尔发现小恩泽嗓子不错,就索性让他加入戏剧活动组来学唱柳子戏。此后的祝恩泽不但学戏学出了成绩,而且通过学戏树立了自信心,文化课成绩也由班上的倒数几名跃升为前几名。今年山东电影学校柳子戏专业招收学生,包括祝恩泽在内的10名学生被录取,而柳子戏专业在山东今年的招生名额也只有22人。
几年来,郓城县特色教育受到了各级政府的肯定,赢得了社会和家长的广泛赞誉。许多学校被授予“市级规范化学校”称号,有的学校为全市初中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提供了现场。郓城县“让传统戏曲进课堂,创建特色学校”的实践,已成为素质教育园地里盛开的一支奇葩!
通讯员 刘考勇 王顺 魏忠友 摄影魏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