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取得这么优秀的成绩,街坊邻居都很羡慕,说她教子有方,孩子争气。但谁又能想到,为使两个孩子早日成才,单秀荣付出了多少辛酸的汗水啊!
单秀荣对自己说过的这句话是深有体会的:“做妈妈容易,做好妈妈不容易,做贤妻良母更不容易。”单秀荣的丈夫在县公安局上班,常常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家庭,家庭琐事就落在单秀荣一个人身上。有一次,单秀荣单位搞审计,丈夫出差,夫妻俩都没空接送孩子上学。小儿子刘建在放学的路上,不小心左胳膊摔骨折了。
心疼归心疼,天亮以后,单秀荣把孩子交给从乡下赶来的父亲,又匆匆回单位处理工作。而懂事的小儿子对她说:“妈妈您上班,我不痛,我好好学习。”直到现在,一想起这件事单秀荣心里还感到愧疚。
单秀荣常说:“子女是家庭的希望,子女的成长更是父母的责任。”对孩子们来说,单秀荣是慈祥的妈妈,也是严格的母亲。她经常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做事情要认真要勤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这句极为普通的话,成了孩子们学习的动力和做人的准则。
每到放假,单秀荣经常带孩子回农村老家干些农活,让孩子亲身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每逢中秋节和春节,她都会让孩子带上水果等物品到家乡看望老党员和部分孤儿,让他们懂得尊老爱幼,乐于助人。
关爱贫苦孩子 充当社会妈妈
单秀荣夫妻俩都是工薪阶层,家里负担两个孩子上学已很不容易。然而,单秀荣还时刻关心周围贫困孩子的求学问题。每当听说谁家的孩子面临失学就揪心,接下来便不顾一切地奔忙起来——就像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这些贫困学生们就亲切地称她为“单妈妈”。
单秀荣生活相当拮据,一双袜子缝了又补,一条腰带用了28年,到现在还舍不得扔掉。家里几乎没什么值钱的家当,1985年添制的两张木板床、两个土漆木柜和一个旧书柜几乎是所有的家具,一台25英寸的旧彩电算是家里最现代化的电器。在单秀荣的心里,她最大的财富就是贫困孩子们寄给她的那几百封书信。
多年来,单秀荣共资助了100多名贫困学生,至少花了几万元。而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她却说:“住房好点坏点没什么,孩子们就是那么关键的几年,可不能耽误。”直到现在,她还通过书信、电话与孩子们交流,给他们谈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这些书信,给后来的孩子照亮了人生方向。单秀荣指着这些信说:“这些是我最大的财富,看到它们,我心里就满足了。”
单秀荣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一些贫困娃,拉一把就可能成才。”贫困生姐弟赵凤平和赵西磊家在农村,生活很困难。姐姐赵凤平在上中学时一个月只花一元钱,早晨在家吃饭,中午只用五分钱买一碗开水泡馒头吃。2003年姐弟两人同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县高中,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单秀荣听说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当时家里也不宽裕,她就向朋友借了1000元给他们交了学费。可刚入学不久,他们的父亲病逝,家里再也无力承担他们的学业,单秀荣得知后,马上去学校向校领导反映他们的情况。单秀荣为姐弟俩所做的一切深深感动了校领导,学校决定免去姐弟俩的学杂费。姐弟俩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2006年同时考上了大学。单秀荣再次四处奔走,他们争取到了助学贷款,使他们顺利迈进了大学校园。直到现在,单秀荣还坚持每学期资助他们100元的生活费。
贫困生陈蒙和陈飞的父母双双下岗,为了供孩子们上学,父亲外出打工,却因意外身亡,而母亲又改嫁到外地,兄弟两人与70多岁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生活非常困难。单秀荣得知后,从生活上接济他们,从精神上鼓励他们。现在哥哥陈蒙已大学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弟弟陈飞在大学学习,单秀荣仍然提供着每学期100元的资助……
真爱无声 大爱无痕
“一个人如果没有爱,他的人生比沙漠还荒凉。”这是单秀荣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街坊邻居都知道,每年高考三天,单秀荣家就成了学生们免费的旅馆。家在偏远农村的贫困学生到县城考点参加高考,单秀荣就把这些高考生接到家里吃住,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为了给他们提供好的休息环境,中午午休时,单秀荣就搬张椅子守在大门前。盛夏的午后是天气最热的时段,但单秀荣每年都坚持这样去做。过路的同事亲友看到单秀荣都很心疼,问她:“图个啥?自己的孩子都上大学了。况且身体不好,何苦呢?”单秀荣却说:“孩子辛苦十一年,我辛苦三天,算不了什么。”
无论是贫困生,还是厌学的孩子都铭记着“单妈妈”的恩情,离得再远也不忘记时常打个电话问候,还抽空回来看望,每每此时,单秀荣总是激动得热眶盈泪。
单秀荣就这样执着地帮助着贫困的孩子们,二十多年来,因厌学而经她劝入学校,最后成才的就有10多名,其中有研究生有本科生还有专科生,送入部队参军考军校的也有五六名。
如今,单秀荣仍然孜孜不倦地救助着贫困孩子,并视之为崇高的事业。她说 “现在仍有许多贫困和厌学的孩子,大家拉他们一把,他们就可能成才。付出一点辛苦,换来精神上永恒的快乐,这是我毕生的追求。”她用博大无私的母爱播撒给更多的人,展示了博爱、坚强、善良的精神风貌。
文/图 记者晁会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