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曹州新作教场记》碑,屹立于菏泽西郊现菏泽学院西校区(原菏泽农校、菏泽师范)院内后面的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凤嘴古堌堆前。凤嘴古堌堆又名厕味山,是古代人工夯筑而成的一座巨大土台。据传,公元875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冤句(曹州)人黄巢曾在这里揭竿而起,并把凤嘴古堌堆作为点将台。至今,菏泽人称其“点将台”者多,而称其凤嘴古堌堆或风味山者甚少。
《山东曹州新作教场记》碑,始立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春三月吉日,距今已489年。“文革”中,该碑曾被“红卫兵”作为“四旧”推倒,并将驼碑巨龟的龟头从颈部砸断。2006年8月,为保护历史遗迹,菏泽学院曾出资对凤嘴古堌堆进行了必要的整修封固。同时,将仆地的《山东曹州新作教场记》碑重新树起,砸掉的龟头用水泥重新粘合,并在石碑四周安装了长、宽各3米,高1.2米的钢筋防护栏。
《山东曹州新作教场记》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额与碑身为一整块青灰色巨石,高4.05米,宽1.22米,厚0.46米。碑额正中偏下有一0.5米×0.4米的方框,中书三行九个篆字:山东曹州新作教场记。系赐进士、中顺大夫、整饬直隶曹濮等处兵备、山东按察司副使,新安人吴漳所书。方框上方及两边,雕刻二龙戏珠图案,雕工精美,栩栩如生。碑身正面碑文(不含题名、落款)约800字,系通议大夫、户部左侍郎、奉诏侍养、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无锡人邵宝所作。碑文书写,系赐进士、中奉大夫、陕西布政司右布政使,曹州人王绍。碑文字体系一寸见方的正楷,颜骨柳韵,笔力雄劲,落落大方,颇具功力。碑座是一身雕花纹长2.95米,宽1.22米,高l米的椭园形巨龟。由于历经沧桑,风雨浸蚀,如今龟背已是裂痕累累,蚀迹斑斑。石碑背面,碑额正中书写“碑阴题名”四个大字,上方及两边仍为二龙戏珠图案。碑身上部书写时任曹州的同知、判官、吏目、学正、训导等官吏姓名,下部书写教场内的房屋建筑布局、数量及管理人员、领操把总等人的职务、姓名。
《山东曹州新作教场记》碑,虽选用一块纹理细密、质地坚硬的青灰色巨石,但由于年代较久,长期立于户外,日光暴晒,风雨浸蚀,其基部文字仍有不少剥落、残缺,致使有关文句今天已不可辨读。但由于残损字数有限,对于理解整篇文意并无大碍。
《山东曹州新作教场记》碑,作者首先介绍了曹州新作教场的概况:位置,“城西二里原野之间,有阜突成,名凤凰嘴者”;面积,“为亩三百”;作用,“凡阅陈士卒于斯,进退于斯,分合于斯”,“几禀进止、受赏罚于斯”;建筑规模及特点:“因阜而高之堂,若……胜冀以两序”,“去东若干步为台,树旗于斯”,“降阜而南三百步,门焉,日:演武阜”,四周则“夹垣内外树柳焉”,“周完严整,而场之为制于是乎备。”由此可见,当时的教场确是一个内有堂舍、外有大门、围墙可供操练士卒、骑马射箭、演兵布阵的大型军事场所了。接着,作者交代新作教场的具体时间:“盖正德壬申(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春三月实始基之,越秋八月落成”。
那么,曹州为什么要在正德壬申(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春三月新作规模如此宏大的教场呢?据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其一,早在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10月,河北省霸州文安县农民刘六(宠)、刘七(宸)兄弟,因不堪忍受地主官绅的残酷欺压,在霸州举行了农民起义,并与山东杨虎领导的另一支起义军会合,迅速发展到数万人。不久,起义军兵分两路转战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西、湖北等地,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杀富济贫,攻城略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刘六、刘七起义”。起义军在南北转战途中,曾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辛未)春,袭扰曹州。对此,《府志》亦有记载。其二,就是“旧有教场……狭隘弗称,乃于是焉卜之。旷然可驰,隆然可望,固然而不可犯。盖一举目而有折冲千里之势”,其三,“廷议:以曹古剧镇,其在今日,齿牙此畿,喉禁南服,而肘腋河南、山东之境,实惟中原重地,宜得文武才略之臣,以宪……而驻镇之……
由此可见,在义军压境、人心惶惶,“时州守御无一可恃”的严峻形势下,选拔能帅、新作教场、训练士卒、保境安民势在必行。
明代建造的曹州教场,早已成为历史的遗迹。解放后,人民政府将曹州教场的三百亩官地收归国有,先后在此建起了菏泽师范(原菏泽一师)、菏泽农校和市气象局。琅琅的读书声代替了昔日教场士卒训练的喊杀声。然而,作为历史的见证,凤嘴堌堆依然存在,《山东曹州新作教场记》碑依然屹立于教场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