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04日 星期六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A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十岁老农的种地经
      提起王明显,牡丹区马岭岗镇伞头王村附近没有不知道的。今年70岁的王明显,把他三个儿子10多亩耕地一个人全部种完了,且丰产丰收,亩收小麦1080斤,玉米1368斤。10亩地,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种起来十分轻松。

  9月16日,在牡丹区马岭岗镇伞头王村的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园召开的全市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现场会上,老人道出了种地经:“如今,孩子都出去打工挣钱了,全家人的10多亩地就我一个人种,还真累不着,这都是牡丹区农机局教我们实行机械化种地的结果。去年种麦子,机械深松土地,2-4年一次,免耕深施肥料种小麦;收麦,联合机给收了,只等着接粮食;种玉米,收完麦子接着用机子把玉米种上,还打了除草剂;收玉米联合机收了,秸秆打碎了撒在地里;一年下来,我只用一个多月时间就把地里的活全干完了,算起来我的收入不比外出打工的儿子少。”老人满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老人的一段打油诗很代表农民的心声:改革开放30年,如今老人来种田,一年干活一个月,轻松愉快多挣钱。机械收种全承包,省工省力收入高,2—4年松一遍,秸秆还田土地暄,省肥节水还省钱。机械化收种一年年,老汉我心里比蜜甜。

  这是牡丹区推行保护性耕作,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一个缩影。记者刘茂锋通讯员 李玉彬 杨宏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时事新闻
   第A04版:专版
鄄城:“变”中催旺畜牧业
七十岁老农的种地经
夙夜于公 真抓实干
郓城:13条违法采砂船“解体”
倡导农民作总结
成武县秸秆还田近10万亩
老丁的“烦心事”
严把农资产品质量关